西藏民族大学以改革创新深耕内涵发展

12.06.2015  11:27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批准“西藏民族学院”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这所于1958年在陕西咸阳创建的西藏第一所高等学校经历了“西藏公学”“西藏民族学院”两个历史时期,在建校57年时又有了一个新名字。             学校更名标志着迎来了“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学校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对该校发展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指示、批示精神,抓机遇、保稳定、促发展,着力优化顶层设计,着力夯实发展根基,以创新举措深耕内涵发展,学校各项事业呈现出了新气象。
观大势 掌大局 优化顶层设计

            ——着眼未来,明确发展方向。 谋划西藏民族大学未来发展必须统观大势,放眼全局,明确发展战略,找准办学定位。该校党委集思广益,深入思考,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是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西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 必须以全面提高服务国家和西藏发展战略的能力为目标,以服务西藏区域发展的实际贡献来彰显应有办学地位; 三是 必须把握国内、区内两个大局,在教育类型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为核心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四是 必须从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强优势,做响特色,形成和区内其他高校错位发展、互为补充的学科专业结构; 五是 必须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实现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科学化。             ——结合实际,找准改革突破口。 改革从“破、立”两方面同时入手,破除落“不适应、跟不上”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机制。 一是 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加大理、工、医类专业建设力度,解决人才培养和西藏实际需要不适应问题; 二是 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定岗定编,解决内部管理权责不明、合力发挥不够的问题; 三是 以协同创新为突破口,促进“校内——校外”协同,畅通“校内协同”,解决综合办学活力不足的问题; 四是 以全面深化同陕西及对口援助高校联系为突破口,解决外部教育资源吸收转化不足问题。             ——解放思想,把握战略支撑点。 以“十三五”规划制订落实为支撑,积极对接落实陕西对口援助学校工作,利用一切有益资源促进办学软、硬条件的全面升级优化;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支撑,集中智力资源,打造在全区和全国有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高端学术研究平台;以陕西对口援助学校为支撑,畅通共享陕西优质教育资源通道,将内地办学区位优势转化为办学动力。
聚共识 促合力 夯实发展根基

            ——倡三同,头雁振翅凝聚人心。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对高校的核心领导地位。该校党委、行政的主要领导同志在调研、决策、部署中“同行、同向、同心”,以身作则,夙夜为公,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有力带动全校党风、政风转变。半年多来,该校党委书记杜建功和校长扎西次仁坚持深入一线调研,在调研中听取师生意见,在调研中汇聚群众智慧,在调研中推进重点工作,有力带动了全校干部作风的深层转变,有效加快了学校改革发展的节奏和步伐。             ——转三风,固本培元激发动力。 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建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持续开展“转作风、转教风、转学风”活动取得实效。 一是 干部以提高治校能力为重点转作风。杜建功在干部大会上号召“各级干部要‘以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话要直说,事要实办,在涉及学校安全稳定和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要秉持慎之又慎、实之有实、细之又细的态度’”。学校自上而下合力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环境。 二是 教师以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为重点转教风。持续开展“我心中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大讨论活动。教师们一致表示,要严守学校提出的“学术有方向,课堂有底线”的基本要求,坚决抵制恶意攻击党和政府以及西方政治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良思潮和言论在校园的传播蔓延,强化师风师德建设,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追求。 三是 学生以养成教育为重点转学风。持续开展“文明课堂建设”专项活动,动员干部、教师从面上解决学生迟到早退、上课带食物等课堂纪律不良问题。同时强化学业考评工作,探索建立“教考分离”和“适当淘汰率”机制,由表及里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风不浓问题。             ——强两基,培土蹲苗同生同长。 在加强教学、科研基层单位职能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和教学基层组织的“同生、同长、同济”。 一是 加强教研室建设。按照教研室统一规范要求,实现60余个教研室“配置要素齐全,工作职能明晰,教研科学有序”的建设目标,彻底扭转教研活动的自发性、随意性状况,以教研活动管理的规范化入手,向课堂要质量。 二是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以教研室为单位的党支部建设,原则上要求每个教研室支部书记同时兼任教研室主任,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逐步推广以教师党员和新生党员混合的方式在低年级建立党支部,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全覆盖。             ——强管理,畅通机制增效能。 建立共驱互动、运转高效的管理工作机制,向管理要效能。“拉直一条线”,充分发挥党委(学校)办公室的中心枢纽作用,从办文、办会、办事上入手全面优化管理模式,强化督查工作,确保学校党委、学校决策、部署落实一插到底。“画圆四个圈”,突出抓好“行政管理、后勤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四个重点领域的科学化管理体系建设,杜绝学校部署任务“有去无回”现象。
开新路 出新招 谋划发展新局

      ——“医教协同”和“部校共建”翘两头。一是 纵深推动“医教协同”。按照“资源共享、发展共建”的思路,搭建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协同发展的全新治理构架,实施从基础教学到临床实践的“一站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实战能力的应用型医护人才;整合科研队伍、实验技术力量,畅通科研合作及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实现“临床实践支撑科研、科研反哺临床实践”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医学学科科研水平,为学校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打牢基础。 二是 集全校之力抓好“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学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工作。全面加强同区党委宣传部联系,以高站位谋划整体规划,为全区全面把牢涉藏舆论斗争的主动权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以共建为契机,建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真正实现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提升。             ——以科研实体支撑“2011”计划。 依托学校近期挂牌的“一心、一地、两所”(学校“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亚研究所、西藏旅游研究所),集中菁英力量,出好成果,回应西藏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近期,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承担了自治区发改委委托的有关项目。学校高度重视,从全校抽调中青年专家学者组成专班集体攻关,打响由基地“出品”的首个高质量学术“精品”。             ——思想政治教育“三进”转“四进”。 守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阵地,建立网络教育的新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三进”的基础上创新提出“进网络”,构建思政教育“四进”(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学生头脑)模式。前期已经开展了两项工作, 一是 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组成思政工作专项课题组,深入研究学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具体对策。 二是 多渠道抓网络建设,重点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建设工作,更新补充并向全校开放学校思政课网络精品课程;加强“@民院青年”微博、微信平台建设;组建三级网络信息员志愿者队伍(由专家、教师辅导员、学生),主动发声,主动引导。             ——设立“安全稳定指挥中心”。 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装上了“最强大脑”,维稳工作部署、信息情报研判、应急指挥调度、责任督查一站完成,学校领导一线带班、专人负责24小时值班,对“学生去哪儿”做到了全面掌控。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应急处突和常态维稳机制有机结合”新模式,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常态维稳工作机制,坚持教育管理两手并用,多管齐下,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维稳工作长效机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该校将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内涵发展水平,以实干托举梦想,以创新驱动发展,朝着建设人民满意的一流民族大学的目标坚定前行。(文/郝世亮) (责任编辑:徐绒绒)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