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血脉在这里延续

29.09.2015  18:46

----2015世界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陕西营)活动纪事

2015世界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陕西营)180名营员来自美国、加拿大、捷克、荷兰、芬兰及瑞士等6个国家。可以说他们是名符其实的新生代华人华侨,因为绝大多数营员都生在国外、长在国外,接受的是西方文化的熏陶,西方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生活。“我是中国人”在他们许多人心目中仅是一个概念而已,不少营员甚至听不懂汉语,不会说汉语,连基本体征都是一幅蓝眼睛、灰眼睛、白皮肤、黄头发的混血儿形象。尽管如此,他们血管里奔涌的毕竟是炎黄子孙的血脉,躯体里跳动的是“中国心”。

7月的骄阳下,四辆大巴士车轮辗着滚烫的路面,穿行在黄河岸边、关中平原、秦巴山区,每到一处,我们都给他们讲解历史、品味文化、体验民俗,尽量多地注入“中国元素”和“陕西元素”,想努力地唤醒他们的记忆深处正在渐渐淡去的印记----中国是他们曾经的家园,努力地想把“中国基因”根植在他们心中,努力地去激活之、延续之。

黄河壶口瀑布:聆听山河壮美

在前往黄河壶口瀑布的路上,有一个美国小朋友问我,黄河为什么叫黄河,不叫黑河、白河?我笑着答,黄河源头的水也非常清澈,因为狂泻的河水长年累月地搬运着上游的泥沙,使河水的颜色变成了黄色,所以叫黄河。你别小看这水中的泥沙,肥沃的中原大地就是由这些泥沙冲积而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就是在这泥沙之上形成并发展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就是在这里繁衍传承的。假如有一天,黄河水真的完全澄清了,人类的末日也就快来了,因为上游变成了真正的赤壁了,已经没有泥沙可供夹裹冲刷了。小家伙一听吓得直吐舌头:“还是算了,永远是黄河吧!”车上的志愿者们给营员们讲着黄河上发生的故事,讲着黄河上艄公的号子,讲着800抗日勇士宁死不屈,跳河成仁的故事。营员们似懂非懂地听着,也许他们不能悟透黄河文明的真正内涵,但他们心中对黄河已经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向往。

今年上游雨水丰沛,河水比往年都大,在壶口主瀑布两侧形成了瀑布群,格外壮观。由于黄河流至壶口一带,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由300米乍缩为50米,飞流直下,轰然跌落,如壶倾水注入“十里龙槽”,故曰“壶口”。瀑布涛若牛吼虎啸,浊浪排空,惊天动地,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巨大的浪涛,经过50米的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团团水雾烟云,景色分外壮丽。站在河边观瀑,目睹巨浪翻滚,耳闻涛声如雷,正在此时,不知是谁的手机中响起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大合唱》威武雄壮的弦律。它的雄壮,它的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孩子们疯跑到黄河岸边,巨大的涛声使我无法听清他们的在说什么,但远远地看到他们在手舞足蹈地蹦着、跳着、喊着,看到他们在摆着各式的“POS”相互留影,还有的营员站在这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前静静沉思。许多带队家长说,我们都是第一次真实地感受黄河,聆听黄河涛声,也许这是最后一次,但无论如何,我们会让他们记住----在中国,在中国有一条河叫黄河,在陕西境内黄河上有一个瀑布叫壶口,几千年来,就是这条河养育着中华民族!

轩辕黄帝陵:铭记炎黄子孙血脉

7月24日,“2015世界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陕西营)180名营员来到位于桥山之巅的“中华第一陵黄帝陵 ,拜谒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多位同学表示,看到黄帝陵的第一刻起,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被誉为“中华第一陵”。据文献记载,自汉代以来,中国历朝多有公祭黄帝陵的传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清明节都举行轩辕黄帝国家公祭活动,国家领导人、海外华人华侨代表及上万名各界群众参加公祭活动。

在黄帝陵前,天空骄阳似火,学生们静穆肃立,以表达对黄帝的尊重,现场氛围气氛庄严凝重。学生们还到轩辕庙内参观了黄帝手植柏、黄帝脚印、碑亭等历史遗迹,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自美国的营员家长张琦带着她的孩子在轩辕庙前请来高香,虔诚叩拜,鞠躬祈福。她在路上就说,她要在黄帝陵敬香叩拜。她还说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来拜谒中华人文初祖。多年侨居海外才会有这种风筝游弋、一线维系的感受。

来自捷克的苏州姑娘爱丽丝对记者说,自己在历史课本上读到过轩辕黄帝,但当时感觉只是一个传说、一个概念而已。此次身临其境,看到了真真切切的黄帝陵,来这儿的人们都心存善念、敬畏有加,我感到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底蕴特浓厚。爱丽丝还说,历史对她来说是曾是很远很远,但来到陕西,来到黄帝陵,就像在史书上走了一遍,突然觉得与历史很近很近。

来自芬兰的李望源说,我的祖籍就在陕西泾阳县大地原点旁边,以前我对黄帝文化了解得并不太多,但刚一到达黄帝陵就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觉得很激动,那种归宿感,就好像回到家一样。

耀州窑遗址:触摸中国制瓷式艺的精髓

位于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南侧古耀州窑"十里窑场"之上的耀州窑遗址,是我国历史名窑之一,其代表产品刻花青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有"北方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耀州窑博物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古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全面展示了耀州窑从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至今,长达1300多年的连续烧瓷历史,及其辉煌的历史、文化、艺术成就。采用声、光、电控制和虚拟场景等许多新的国内先进的陈列手段,模拟复原了"十里窑场"盛况、炉火不夜、古代制瓷工艺流程演示、窑炉内部烧造场景、祭窑神、耀瓷与民俗展,给人以穿越时空、走进历史、身临其境的感受。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车子刚一停稳,号称"天下第一壶"的仿宋代青釉刻花倒装壶巨型广场雕塑就吸引了营员的目光,蓝天青釉,交相辉映,精湛的制陶工艺让小朋友们啧啧称赞。来自美国的几位家长领队来到销售部,每人都精心挑选了买了几套倒流壶、良心壶、公道杯,说是要拿回去送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也感受一下中国陶艺的神奇。因为我在车子上就对他们说,倒流壶当时中国瓷工艺的巅峰之作,良心壶提醒人们要讲良善,公道杯提醒人们不要自满。

在陶艺中心——俗称"陶吧",夏令营的小朋友们来到拉坯轮机旁,欣赏陶艺匠师精湛的制瓷技艺表演,看着看着就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捋起袖子就动手玩泥巴、拉陶坯、制作自己心目中的“作品”,体验制瓷的乐趣。拉坯轮机上,一块块泥巴在陶艺师的手中好象变魔术一样,不一会就成为一件件艺术品,而在夏令营小朋友的手中就好象调皮捣蛋的孩子,无论怎么伺弄都歪七裂八地不成正形,越是这样越是激起了他们内心的好奇,不停地捏呀、转呀,不一会,他们的手上、身上、脸上就糊满了泥浆。还有的小朋友拿起画笔,在晾干的陶坯上聚精会神地描着画着,有的在壶上写道“中国,我爱你”,有的将自己的名子写在陶壶上,有的画上自己心仪的花卉。还有一位小女孩在壶上画出了好似阿拉伯风格的图案,我在一旁称赞:“这不是中西合璧的艺术品么!”,小姑娘略显羞涩地说:“在陶壶上画画的感觉真好!”飞溅的泥水、欢快的笑语、无尽的乐趣,他们在这里感受到的是中华先祖的智慧和文明,触摸到的是中华文明延绵几千年的历史脉动。

药王山听戏:感悟药王不朽风骨

今年跟随寻根之旅夏令营来到药王山,最有意思的是在药圣的故乡——孙家塬听戏。那天,天气出奇的炎热,青石板台阶让太阳晒得烫脚。在耀州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营员们来到孙塬镇文庙。阳光透过树荫让露天戏台看起来斑斑驳驳,近四十度的气温下,演员们穿着厚厚的戏装,演绎着一代药王孙思邈“引线诊脉”、“起死回生”、“敬德追袍”“抗除瘟疫”等传奇故事,凸显了药王孙思邈不畏权贵、巧斗御医,淡泊名利、力辞封官、高超医术、高尚医德的不朽风骨,诠释了孙思邈“大医精诚、德诏万代”精神内涵。营员们顶着烈日观看演出,有的拿着剧情介绍对照着看,有的拿着相机、手机在拍照,有的干脆坐在滚烫的青石板台阶上观看演出。他们可能听不懂戏词,看不懂剧情,甚至不知道戏中的人物是谁,但他们从演员的肢体语言中能体悟到剧中弘扬和传递的是大善、大爱、大孝、大美的弦律和正能量。

下午,夏令营营员们来到位于陕西耀县城东1.5公里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地——药王山。药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峦组成,山峦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为纪念医学大师孙思邈,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

远远眺望,绿树丛中,殿宇环山依岩而建,气势壮观迷人。从山下拾级而上,经过天门,便是雄伟壮观的大殿。大殿依山而建,如同空中楼阁。殿门前耸立着一对铁旗杆,上书一幅对联:“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铜烧汞炼点丹药,一日回春。”大殿中央靠山,有明代孙思邈彩色塑像一尊,高约3米,白脸长须,身着便服,相貌温和端庄。塑像上方,有松鹤延年雕画。塑像背后,有一岩洞,俗称药王洞。每逢农历二月二日,这里有庙会,前来烧香磕头的男女老少不计其数,他们之中有献祭面塑的,有取神水的,祈望百病脱身,健康长寿。耀县药王山保留有金、元、明、清诸代建筑近200间,除药王庙,还有静应寺,院中有唐代古柏一株,周长3.9米,相传为孙思邈亲手所植。院东南有一块平地,叫检药场,相传为孙思邈在这里检晒过中药材。药王庙建筑的金、元建筑尤为可观,特别是元殿中尚有大型元代壁画两幅,至今完好,为国内少见。

汉服成人礼:让中国道德文化在心底发芽

7月25日,“文成武礼锦绣耀州”成人礼在耀州区举行。来自捷克、美国、加拿大、荷兰、芬兰、瑞士等国的近200位华裔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营员年龄大都在12至22岁之间。该活动以“汉语·汉唐文化·寻根”为主题。海外华裔青少年通过举办汉服知识及礼仪讲座,参加文礼(冠笄之礼)、武礼(弓射之礼)仪式和开展书画艺术交流、传统文化交流等活动,将汉语学习融入到体验活动和外出游览之中,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华裔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耀州文庙已有957年的历史,自古至今是举行“冠笄之礼”、“拜师礼”的重要场所。

7月25日上午,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下起倾盆大雨。室内,200多名世界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正在进行汉服成人礼知识讲座。当胡老师讲道:“一个人的服饰和举止反映的不仅是个人的修养,更能看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国家、社会、家庭的教化教养。”时,整个会场一片肃然。当他宣布开始试穿汉服时,全场又是一片活跃,营员们相互协作,小心翼翼地将汉服穿在身上,看着、转着、说着、笑着,虽然天气还很闷热,但谁也不舍得把宽大厚实的汉服脱下来。直到晚上十一点钟,还有几个来自美国的小姑娘还在楼道里身着汉服在嬉闹玩耍,看到我拿着相机走过来,老远就喊:“叔叔,给我们拍一张照片吧!

7月26日上午,200多名华裔师生在耀州区石柱镇马咀村参加射礼,在耀州区文庙拜谒孔子像、诵弟子规、观古筝演奏,与铜川市耀州区才艺青少年开展了书画艺术交流等活动,来自耀州区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的50名中小学生,现场表演了古筝、二胡、葫芦丝、吉他、笛子、小提琴、绘画、书法、剪纸、刺绣、腰鼓、围棋等13个专业的精彩技艺,同学们落落大方、有模有样的乐器演奏和精湛的书法、绘画、剪纸、刺绣等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引来了华裔师生阵阵掌声和赞叹之声。

袁家村体验民俗:让陕西元素沁透心田

说起"关中印象",就会想起张艺谋的电影《秋菊打官司》、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武林外传》里佟掌柜的那口不太地道的关中方言……夏令营营员们一走进袁家村,就感受到了浓烈的关中元素的汇集,体验到了原汁原味的秦人生活。

营员们从"康庄"大门进入袁家村民俗体验街。街道很窄,两旁都是瓦房,呈现眼前的也是关中最常见的色彩:土黄色、灰色、白色。街道两边是商铺,打着大大的旗幡,上面书写着""、""、"醋"等字样,在风猎猎作响。我们一路寻找最原始的手工作坊,人流夹裹着我们涌入一家布庄。外间卖粗布衣服被单,里面摆放着纺车、织布机,一个老太太给游人做着手工织布演示,大家饶有兴趣地地模仿着农妇纺线,嘴里还唱着“嗡嗡嗡嗡,吱——”,还有人花一块钱坐上织布机,脚蹬手穿地体验一把,拍照留念。旁边是家卖布鞋的店,虎头鞋、猪头鞋做得就像一个个憨头憨脑的小子,惹人喜爱。

我们走进闹市环绕的老油坊,青瓦、木架、老砖墙,略显沧桑。油坊里,一座石磨,一口蒸锅,一根长10多米的硕大的油梁横贯而卧。外面骄阳似火,加之油坊内飞转的磨盘、喷着水汽的蒸锅,让油坊里简直就象一个巨大的蒸笼,但师傅们有条不紊地干着自己的活路。两个师傅汗流夹背地将磨好轧碎蒸熟的油菜籽装进口袋中,用麻绳一圈一圈地将口袋绕扎捆紧,另一名年纪稍长的老者“嘎吱嘎吱”地扳动铰车。当巨大的木樑一寸一寸地升至最高点的时候,装原料的口袋便被塞进木樑下面,随着大梁一寸一寸地落下,菜油的香气便弥漫了整个房间。油梁木下面的口袋也一点一点地被挤压成五寸厚的油渣圆饼,在师傅们喘息声中,黄灿灿、清亮亮的菜籽油顺着槽渠,流进油篓里。看着挥汗如雨正在劳作的师傅们,看着清亮的菜油汩汩流出,让营员们体悟到的是先民们的勤劳智慧和生活的艰辛。

路边“童济功”茶馆的伙计一边唱着流行歌曲,一边伴着节奏拉风箱煮茶,自唱自乐,那种投入、那种怡然自得,惹得游人不得不击掌叫好;街口的小戏台子上,高昂激越的板胡、低沉悠扬的二胡,怒吼秦腔的老汉给街道平添许多热闹;千年古树下闭目享受按摩的人们显得闲散悠然;架着老花镜的说书先生“老邓”,让人们想起鲁迅笔下的孔已己;小吃一条街是最能吸引营员们眼球的地方。豆腐脑、老酸奶、麻花、油饼…..,叫卖声一浪高过一浪。“裤带面”馆里,白案师傅把面在案板上甩得“BIANGBIANG”直响,我笑着对同行的小朋友们说:“这下知道裤带面为啥叫“biangbiang”面了吧!”

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就是这样一个能让精神回归自然,让沉寂已久的纯真从尘嚣烦扰中惊醒,让阳光透过肌肤照进心里的每个角落,让快乐自然流淌的原生态生活体验地。来自芬兰的李勇先生感慨地说:“在这里我们身处清幽的环境,享受到了淳朴的民风,感悟到了厚重的文化,体验到了原生态的民俗风情。”

武候祠怀古:穿越感受三国文化

宋代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残存的高台。清代的陈毓彩有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也许夏令营营员们对中国历史十分陌生,对三国文化也是一片空白,更说不上了解三国故事中的人和事了。但是当他们站在这座 楚汉相争 时期筑建的高高的筑台之上,当他们听着讲解员娓娓动听的讲述,他们似乎对中国历史文化萌发了浓厚的兴趣。

1958年,汉中市以古汉台为馆址,建立了 汉中博物馆 ,其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级升高的三个院落组成,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修建了石门十三品陈列室、褒斜古栈道陈列室、东西华亭、北大门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楼、桂荫堂,整修了庭院园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以主的园林式风格。

走进博物馆,迎面一座高台,这就是汉王刘邦的宫廷遗址--古汉台,它高7米,坐北朝南,分三个台阶,是人工夯土建成的具有典型秦汉宫廷模式的遗址,后来人们常将这个台视作汉朝基业的象征。

望江楼曾是汉中的最高层建筑,据说在过去,登临望江楼向南眺望,一眼就可以看见汉江,是人们饱览汉中风光的最佳去处,正如望江楼二楼楹联所书:"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现在,随着汉中城市规模的拓展,登楼之后只能看到高低错落的林立的高楼大厦了。

望江楼对面,是建于明代的桂荫堂,据说堂前那几株大树就是古汉桂,每逢中秋佳节,香飘四溢,是汉中城 望江楼 内寻香访桂之处。堂内陈列有汉中汉代史迹。桂荫堂东西两面的建筑称为东华厅、西华厅,分别陈列有汉中革命史迹和古字画。

桂荫堂南面,是一潭水池,这是清初所建的镜吾池。镜吾池为长方形,长13米,宽6米,中为石拱桥,分别刻有""、"",为汉中道署十景之一。池旁一个圆形的石头上,镌刻着一首名为《镜吾池》的诗:"池塘如镜水平芜,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

镜吾池再南,是汉台南院,也就是汉台碑林,里面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一组陈列,这就是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褒斜道 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汉台碑林分为两个陈列室:东面是褒斜古栈道陈列室,西面是石门十三品陈列室。

走进陈列室,营员们的思绪便跟随着先民的遗迹穿行在7条古道之上。先民们用骑驴双脚艰难地在秦岭和 大巴山 之间踩踏出穿山越岭的七条主要道路:陈仓道、褒斜道、 傥骆道 、子午道穿越秦岭;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穿越大巴山。这些道路,历史上统称为蜀道。这也使我们想起了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诗句。

石门十三品 陈列室,陈列了从褒谷石门隧洞内外凿迁下来的13方精品摩崖石刻,又称" 汉魏十三品 "。1967年修石门水库时,为抢救文物,从石门古栈道两侧近二百块摩崖石刻中精选出具有很高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价值的十三块石刻,将石刻四周凿空,整体凿下,移存到汉中博物馆。这十三品分别是:一品《石门》碑;二品《鄐(chù)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三品《鄐君碑释文》摩崖;四品《李君表》摩崖;五品《石门颂》摩崖;六品《杨淮表纪》摩崖;七品《玉盆》摩崖;八品《石虎》摩崖;九品《衮雪》摩崖;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十二品《石门铭》摩崖;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其中,汉刻8种,曹魏和北魏石刻各1种,宋刻3种,记述或赞颂褒斜道修治通塞历史的汉魏摩崖有5种。

在石门十三品中,营员们最感兴趣的要数是魏王曹操书写的“ 衮雪 ”二字了,他们围在这方石刻前比比划划,争论不休。“衮雪”旁有“魏王”二个小字。原刻在石门南约半里的褒河水中的一巨石上,右行横书,字径45厘米,据说这是曹操绝无仅有的手迹。有营员问:“为什么滚字没有三点水呢?”“褒水流经石门之下,因石多浪激,如飞雪翻滚。相传建安二十年(215)和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两次来汉中,在褒河边见褒水浪花飞溅如滚雪之状,遂大书‘衮雪’二字以抒怀。‘衮雪’本为‘滚雪’之意,曹操曰:‘衮在水边,何以缺水?’”讲解员微笑着如是说。细细品味“衮雪”二字,近篆而非,属隶又违,笔触圆润而流利,生动而灵犀。“”好似一个象形字,上边三点一口似水花,下边一撇一捺一竖钩,三钩均朝上翘起,像湍急的水流,给人以张扬、不羁、活拨、沸腾、激荡、舞动的阳刚之气;“”字平和、内秀、收敛、平静、朴实、飘洒自如,柔情万种。清人罗秀书见此字后叹道:"昔人比魏武为狮子,言其性好动也。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后人又有诗赞“衮雪”曰:“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顷波。”也许来自国外的营员们对“衮雪”二字的切艺术价值不会作如此深刻的探讨和揣摸,但这对他们无异也是一次有意义的文化熏陶和启迪。

说话间,又到了勉县武侯祠。三国蜀相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谥为“忠武侯”。全国尚存有规模较大的武侯祠9座。而陕西汉中勉县的武侯祠是唯一一座皇帝下诏修建的,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约50年,堪称“中华第一武侯祠”。武侯祠在勉县城西4公里的川陕公路边上,与武侯墓隔汉江(古沔(念mian三声)水)遥遥相峙。

武侯祠距武侯墓十余里,为明、清建筑,坐南向北,背临汉水,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20米,呈长方形。四周有禇红围墙,占地三十亩,共有七院五十四间房舍。规模恢宏,建筑雄伟,亭台楼阁,遍布祠中。

祠前为牌坊,高10米,八角起翘,牌坊中宽6米,东西两侧各宽3米,四柱落地,上盖灰瓦,坊上一面金书大字“汉丞相诸葛武侯祠”,一面书“天下第一流”五个大字,游人至此,无不肃然起敬。

祠内遍悬楹联、匾额,“高山流水”“醇儒气象”“代仰清高”“大汉一人”“大器无方”“天下奇才”“其犹龙乎”“山高水长”“伯仲伊吕”,其中“忠贯云霄”为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御 赐。对联有:“扶汉室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踔云霄。”琴楼上有“石琴”一张,长115厘米,头宽24厘米,尾宽20厘米,上刻“章武元年”,叩之清亮,悦耳,相传为“诸葛亮手挥之物”。在众多石碑中,竖有沈迥刻立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并序”唐碑一通,系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弥为珍贵。一幅幅对联,一方方石刻,昭示着诸葛亮伟大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向心力。

大殿正中神龛上端坐诸葛亮塑像,极显慈祥睿智。他左手持六韬兵书,右手抚膝。琴童书童待立身旁,一持宝剑一捧印绶。龛下关兴、张苞护卫在侧。神龛上方蓝底金字匾额上“忠贯云霄”4个楷体大字为清代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皇帝领琰御书于皇宫,“驿发”到勉县,由钦差工部待郎代表皇帝将匾悬挂于此。大门两侧有联道:“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土;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定军。”道出了诸葛亮临终时的旷古遗憾。

中国根在他们年轻的心底慢慢发芽

在“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陕西营)”闭营式上,营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寻根之旅”不仅学到了许多中华文化知识,还结交了许多华裔朋友,感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领略了陕西的美景美食,半个月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生活,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被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深深吸引。回去后会向家人和朋友介绍这里所见的一切,讲述国内尤其是陕西的发展变化,继续努力学习中国文化,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贡献自己的菲薄之力。美国营员们还向省侨办赠送了锦旗:“寻根三秦,传承文化”。营员们纷纷登上舞台,有的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吟诵唐诗,有的用《我爱你,中国》等歌曲表达自己对祖籍国的热爱,有的用外国流行的说唱、芭蕾舞等展现青春的活力,有的还用小号、口琴等展示自己的才艺。

也许他们在不同的国度,也许他们接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但有一条是永恒的:每个人身上都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脉!这个烙印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一次次地被强化,被加深,这也是维系他们与中国的根与魂,期望中国之根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之中慢慢萌发,在不久的将来变成一棵参天大树,成为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东方的栋梁。

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旨在帮助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促进海外华裔青少年交流。他们有的来自一个国家,有的来自一座城市,有的来自同一家庭,都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向往,来到了这里。在即将结束夏令营活动之际,我特地采访了部分夏令营营员,听一听他们从活动中领悟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李林立(加拿大) :领队,出生于北京,现移居加拿大,孔子学校老师,专注于汉语教学。

她介绍,加拿大蒙特利尔孔子学校为非盈利教育机构,其创建得到了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和加拿大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学校以弘扬、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孔子教育思想为宗旨,在中文教学中,根据海外学生特点,将文字、语言、文化背景教育融合一体,使学生们在理解中增长中国文化知识、提高汉语水平。连续多年派师生代表华人社区参加D.D.O国际节和Kirkland市政府组织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她表示,语言不仅是一项交流工具,更是打开不同文化大门的钥匙,鼓励学生们继续学习、喜欢和热爱中国语言和文化,长大后做中加友好的传承人和中加合作的促进者。我们将继续为推广汉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增进中加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作出努力。

沈思雯(加拿大) :初中生,祖籍北京,出生于加拿大。

沈思雯是个乖乖女,热爱生活。其父母是在国内长大,在家里用汉语沟通交流。每年随父母回国内探亲,流利的汉语让她沟通起来没有任何障碍,在国内她有要好的伙伴。这是她第一次来到陕西,她说很喜欢古都西安,它是一座繁华美丽的城市。

她说,最喜欢"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的汉中诸葛亮武侯祠。在这里,历代名人留下墨迹甚多,在众多石碑中,首数唐贞观十一年(公元795年)沈迥刻立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并序"一碑最为珍贵,欣赏了这些汉字古迹,领悟到了汉字的美。除此之外,汉柏、汉桂、旱莲、银杏等古树名木30余株,遍布各处,其中汉柏18株,直径都在1米左右,苍翠繁茂,郁郁葱葱,为祠增色。鼓楼东院有“旱莲”一株,高约l0米,直径约40厘米,为稀有的木本植物,春初开花,类似莲花,芳香数里,别开生面。这些,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樊昕宇(加拿大) :13岁,初中生,祖籍长春,出生于加拿大。

樊昕宇的爷爷奶奶还在国内生活,每年都回长春看望老人。爷爷奶奶常教导我,中国是我们的根。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住根在这里。我很喜欢中国文化,现在正学习汉语和中国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深深地吸引着他。

他说,来国内的这些日子里,我除了每天向父母报平安之外,还把每天的所见所闻讲给他们听,特别是兵马俑、壶口瀑布。兵马俑形体高大,形象生动,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让人仿佛亲眼目睹了当年的战事。它堪称是一颗异彩独放的明珠,不愧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壶口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腾,狂泻呼啸,景色分外壮丽。祖国的山河非常壮观。

手足情深,血脉相连。不管在哪里,中国都永远是我的故乡。

李艾伦(加拿大) :14岁,初中生,祖籍长春,出生于加拿大。

李艾伦是个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孩子,父母管教相对宽松,一副无拘无束的乐天派,目前,他学习三种语言----法语,西班牙语,汉语。由于家庭里说的是汉语,他从小对汉语特感兴趣,“汉语真是个优美的语言!

他特别喜欢看中国近现代史,认为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这次活动中举办的传统文化讲座,让他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深感兴趣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兵马俑等景点,在游玩的同时切身体会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后会经常回来看看,愿祖国更加富强!

李知秋( 斯洛伐克) :16岁,高中生,出生于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法。

温婉尔雅的李知秋介绍说,斯洛伐克地势北高南低,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历史文物景点多,旅游资源丰富。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位于多瑙河畔小喀尔巴阡山麓,是斯洛伐克最大的内河港口和政治、经济、文化及石化工业中心。

她笑说:他们说的斯洛伐克语,我会说些,不过还是喜欢说汉语,喜欢呆在国内就像自己家一样,我在北京有很多朋友,每次回来都畅快地逛北京胡同。我很爱北京,那是我的家。在这次活动中,我还交了几个好朋友。

去了汉中之后,那里的古建筑多是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园林式风格,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砖瓦,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特别震撼古汉台和诸葛亮武侯祠。拍了好多照片,回到斯洛伐克后给家人和朋友好好介绍这里的美景,学习并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芬兰

李勇(芬兰) :领队,芬中长城交流中心主席,祖籍陕西泾阳县,目前定居坦佩雷市。

在西安长大的李勇,很想念家乡,他的两个孩子分别叫“望源”、“望榕”,就是让他们记住自己的祖国,他们的根永远在中国。孩子从小就受家庭的影响,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学习灿烂的民族文化。

他介绍,以长城命名的芬中长城交流中心,就是本着促进芬中交流、加强沟通与合作、加深友谊的目的而建立的。芬中长城交流中心是一个在芬兰注册的非政治性、非营利性的机构,其宗旨是构建芬兰和中国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在文化、教育、语言教学、商业及其他方面的全方位的交流,拓宽渠道、共享信息、增进友谊、分享快乐。以后会更加努力推进陕西和芬兰的交流合作。

他激动地说,很多次都在梦中回到西安,这次带着孩子来西安特别激动,准备去看看故居,踏寻那些曾经的风景,追忆当年的记忆,品尝当年的小吃。这几天给孩子讲述陕西八大怪的由来,带他们一起感受民俗民风,讲解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兵马俑。让孩子在游玩中,切身感受到中华文明璀璨夺目、中华民族深具智慧、中国历史源远流长。

李望榕(芬兰): 13岁,初中生,出生于芬兰。活泼可爱的李望榕是和爸爸、哥哥一起回国参加夏令营的,她和哥哥从小就受家庭的影响,喜欢看中文电视节目,很关心中国的巨大变化,每当看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都非常开心。

她说,从小父母都教他们兄妹做人要“仁、义、礼、智、信”,她很喜欢汉语,也会说芬兰语,有很多朋友,有时她还会教朋友们说汉语。现在还在学习汉语,这次HKC汉语口语测试考的是中级。“我会努力学好汉语,将来为两国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副省长王莉霞为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开营授旗

静立黄河壶口瀑布听涛

美哉,黄河!

拥抱黄河

拜谒轩辕黄帝陵

大雄宝殿前叩拜“人文初祖

黄帝手植柏前留个影

轩辕殿前自拍合影

药王孙思邈故乡——孙家塬听戏

药王山南庵观魁星

药王大殿前

观看师傅制作倒流壶

也玩一把拉陶坯

在陶坯上绘出心仪的图案

耀州窑博物馆前的大倒流壶让营员们大呼过瘾

省侨办副主任阚开沛在成人礼仪式上致辞

省侨办副主任阚开沛(右一)与工作人员亲切交谈

加冠(笄)礼典礼

拜谒孔子像

吟诵《弟子规

为少年加冠

为少女加笄

舍不得脱下汉礼服

叔叔,看我穿这身汉服漂亮吧!

二胡演奏才艺表演

剪纸技艺让营员们啧啧称奇

小书法家朱玺承与来自美国的杨子婧结为互助对子

小棋手对阵国外大姐姐

来,我教你咋写!

来自国外的小才女亦不甘示弱

古琴才艺展示

武礼(射礼)在耀州区马咀村举行

射礼结束合影

在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观看民俗表演

卖油翁演示灌油手法

品尝街头小吃

噢——,油泼辣子是这么来的!

给驴子把伞撑上

体验榨油翁的艰辛

看看牛皮影,真好玩!

织布机上捣鼓捣鼓

漫步在西安古城墙上

书院门,姐弟俩一人买了一只埙,边走边吹!

在西安给书法班学生买毛笔,本身就是文化!

拜谒诸葛武候

武候祠前的敬仰

聆听三国文化讲解

古汉台前留个影

陕西师范大学汉学院院长张建斌教授作陕西古文化讲座

来自捷克的爱丽丝勇敢地走上台说:“老师,你讲的不对!

专心致志听讲的营员

商洛市的小朋友才艺表演

商洛市小朋友向营员赠送书画作品

夏令营营员才艺表演

夏令营营员说唱表演

来自美国的小朋友芭蕾舞表演

商洛市小朋友与夏令营营员互换纪念品,依依不舍。

来自美国的营员们向省侨办赠送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