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让“蒿”草家族火了起来

21.10.2015  17:30

2015年10月15日《华商报》第A12版

      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对青蒿素的研究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青蒿素、青蒿成为网上网下的热词。股市上有关“青蒿素”的股票在国庆节后开盘日集体涨停;在淘宝上输入“青蒿”二字,会出现一千多件宝贝;更有甚者,淘宝上有人竟销售起“诺贝尔奖青蒿饼”。
  青蒿素取自黄花蒿
  植物“青蒿”中,不含青蒿素,青蒿素是从它的近亲“黄花蒿”中提取的。
  翻开大名鼎鼎的《神农本草经》,还有让屠教授获得灵感的《肘后备急方》(东晋医书),以及后来相继出现的古籍医书,从植物学的角度都可以认定:植物学上命名为“黄花蒿”的植物,在这些医书里名叫“青蒿”或“草蒿”。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原因有三:
  第一,从生态习性看,黄花蒿的适应力强,分布范围广。它不择土壤,随风摇曳的身影遍及全国乃至地球的北温带。相比之下,青蒿就娇气多了,适应力差、资源稀少。在我国,仅东北、华北和华南地区有零星分布,而且它喜欢择水而居。黄花蒿的生态习性,恰好符合医书里描述的青蒿。
  第二,从花期来看,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青蒿的花期是农历七八月份,也就是说它在秋天开花。这点,与植物学上黄花蒿的花期吻合。植物学上,青蒿的花期却在夏季,即阳历的七八月份。
  第三,从植株气味、花朵大小方面看,也能证明古籍医书中的“青蒿”,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黄花蒿气味浓郁,花朵较小,而青蒿气味清淡,花朵相对较大……
  有人问,那青蒿和黄花蒿是一回事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植物学上,这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中国植物志》中,青蒿和黄花蒿,都是菊科蒿属植物,但“”不同。也就是说,按照分类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排下来,青蒿和黄花蒿,前6项都相同,只有最后面的“”不同。
  黄花蒿的学名为Artemisiaannua;青蒿的学名是carvifolia。
  1991版《中国植物志》第76(2)卷60页关于青蒿入药的描述是:“青蒿含挥发油,也含艾蒿碱及苦味素等。入药,但非中药‘青蒿’之正品。”该卷第62页关于黄花蒿的描述里专门指出:中药习称“青蒿”,而植物学通称为“黄花蒿”。
  看到这里,大家该明白了:为物种定名的植物学家当时误把本该叫青蒿的植物,命名为黄花蒿……
  茵陈不是青蒿的幼苗
  民间有“三月茵陈四月蒿”的说法。据传是华佗听病人说青蒿能治疗黄痨病,开始亲历亲尝,之后华佗发现,只有青蒿幼嫩时的茎叶可以治病。于是,华佗把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取名为“茵陈”。他为此还编了四句顺口溜:“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蒿子当柴烧。
  “三月茵陈四月蒿”果真如此吗?回到《中国植物志》中,茵陈蒿和青蒿或者黄花蒿,都是菊科蒿属而种不同的植物。青蒿和黄花蒿的幼叶长相非常接近,几乎难以区分。但是,茵陈蒿很容易和这两种近亲区别。因为,茵陈蒿的叶子打一钻出土壤,叶色发白,茎秆和叶背都显得毛乎乎的——这些地方遍布白色的短绒毛,而青蒿和黄花蒿都没有。
  在菜市场,早春时菜农不时叫卖的白蒿,也就是植物学上的茵陈蒿。白蒿一名,就源于其叶背上生长的白绒毛。
  茵陈蒿,是早春陕西人喜做麦饭的原材料之一。阳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萌发,此时的茵陈蒿不仅味道鲜美,还有保肝和清热解毒的保健作用。所以,古人用茵陈蒿治疗黄痨病没错,但这,也仅仅是茵陈蒿的功劳,和青蒿、黄花蒿没有一点关系。更不会发生茵陈蒿到了四月就会变成青蒿的桥段。
  茼蒿——百姓喜食的蔬菜
      这几天,也有人问我,我们常吃的茼蒿里有没有青蒿素?看来,青蒿素概念真的是深入人心啊。
      茼蒿,在植物学上,和青蒿、黄花蒿、茵陈蒿同科不同属。茼蒿,是菊科茼蒿属的植物,自然不含青蒿素。在蒿草家族中,茼蒿,是和人类走得最近的一种植物。一年四季,都能看到茼蒿碧绿的身影,在餐盘中,在火锅里,在烧烤架上,或在香喷喷的饺子馅里……
      茼蒿,也称蓬蒿、蒿子秆,这种拥有羽状分裂叶子的植物,原本是欧洲庭园中美丽的观叶植物。宋朝时茼蒿传到我国后,却摇身一变,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之一?茼蒿》里说:“茼蒿八九月下种,冬春採食肥茎……”。从这段话也能看出,茼蒿从明代开始已是家种的蔬菜了,可以播种繁殖。
  茼蒿含有特殊香味的挥发油,有助于宽中理气,消食开胃,增加食欲。从资料上看,茼蒿中的胡萝卜素含量极高,是黄瓜、茄子含量的20~30倍。多吃有助于美容。还有,茼蒿体内丰富的粗纤维,有助于人的肠道蠕动,促进消化吸收。清气甘香,鲜香嫩脆的茼蒿,也是大众喜爱的蔬菜之一。
  蒌蒿满地芦芽短
  到南京出差,每次回家都要带几包八卦洲蒌蒿。因为,我母亲的故乡在陕西的小江南——汉中,她小时候的记忆里多有蒌蒿的身影。我也喜欢在清香的蒌蒿菜中,感受苏轼老先生的诗句:“蒌蒿满地芦芽短”。
  春天来了的时候,水边的蒌蒿就开始疯长起来,这时候采一些蒌蒿薹子回家凉拌、热炒,外脆里嫩,嚼之有声。这个时候,水边也会长出密密层层的芦芽,茁壮得犹如一丛丛箭镞,正应了苏轼的那句名诗。
  蒌蒿和茼蒿同科同属不同种,但都是蔬菜。茼蒿长在旱地,蒌蒿生长在水边堤岸或沼泽中,蒌蒿的身影只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我省的陕南有野生蒌蒿分布。
  蒌蒿有许多别名:芦蒿、水蒿、柳蒿、香艾、水艾等,按其嫩茎颜色分类,可分为白芦蒿、青芦蒿和红芦蒿。
  在古代,蒌蒿就已经是人们喜爱的蔬菜了。《诗经?周南》中“翘翘错薪,言刈期蒌”。注解里说:“蒌蒿,嫩时可食,老则为薪,高丈属”。看来,蒿草类植物的“青春期”都很短暂,大多过了“青春期”,只能当柴火烧了。
  北魏《齐民要术》及明代《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蒌蒿有健体补虚,清心解毒,利胆退黄之用。
  艾蒿——驱虫、治病、食用
  说起蒿草家族,就不能绕过艾蒿。
  艾蒿,大家不陌生,端午节几乎家家门头插艾蒿。因为艾蒿不仅可以驱虫,还有驱邪避恶的古老传统。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在每年的夏天来临前,会采回一大捧艾蒿,然后把它们拧成粗粗的绳子,晒干了晚上点着用来熏赶苍蝇和蚊子,一根一米多长的艾蒿绳,几乎能燃烧一个晚上。母亲则经常用晒干的艾叶揉搓出艾绒,做成像卷烟一样的艾条,点燃后在奶奶患关节炎的膝盖上游走……所以,我记忆中的夏天,总有股淡淡的艾蒿香味。
  艾蒿,在植物学上,也是菊科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微长成灌木状……
  艾蒿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礼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智慧的国人慢慢发现了艾蒿的药效和其在生活中的妙用。
  艾叶灸百病自不必说,艾蒿还可以吃,您知道吗?
  现如今淘宝网上销售的“诺贝尔青蒿饼”,其实就是普通的艾叶粑粑。店家提供的饼子配料是:艾青、火腿、面粉、水、白糖和食盐。这里的“艾青”,就是艾叶。
  艾蒿,除过做成艾叶粑粑,还可以做成“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等,有增强人体对疾病抵抗能力的辅助作用。
  名字里有“”字 并非都是蒿属植物
  从药物学的角度看,几乎所有的蒿草都含有芳香油,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这些芳香油具有除虫、祛风、除湿和解毒等功效。
  可别小瞧菊科蒿属植物,这可是一个大家族,全世界约350种以上,产于我国的蒿属植物,也有186种之多。名字中有“”字的植物,不一定都是菊科蒿属的植物,甚至连菊科植物都不是。分布于北半球以及温带高山上的马先蒿,又名玉山蒿草,与我们在花市常见的美女樱长得十分相像。
  马先蒿是玄参科、马先蒿属植物。还有,让各国植物猎人和爱好者趋之若鹜的高山“女神”绿绒蒿,只有一种产于西欧,其余48种均分布于我国喜马拉雅的雪山草甸,高山灌丛和流石滩,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绿绒蒿绝世的美丽。
  绿绒蒿是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和鸦片原植物罂粟是同科“姐妹”……
  瞧!“”无止境,植物神奇的功效和美貌,期待热爱大自然、热爱植物的您,去发现、去研究、去热爱。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