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跳槽季:六成以上90后大学生首份工作干不满一年

08.01.2018  19:31

双向选择被公认为用人就业通用规则

岁末年初,人来人往。和20年前不同,现在人们不再把频繁更换工作,甚至跨行业、跨城市就业发展,当成不安分的丢人事。随着国内职场日趋成熟,跳槽已成为职场人的“新常态”。有专家预见,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社会将持续感受类似冲击带来的活力与阵痛。

去年3月1日西安市出台户籍新政后,杭州、成都、武汉等城市也相继推出或进一步放宽了吸引人才落户的政策。“人才争夺战”在包括西安在内的15个城市打响,跳槽季引发城市之间的“抢人”博弈。

跳槽潮里的人来人往

2017年岁末,45岁的陶大勇“请病假”去了趟北京,不是去看病,其实是去应聘。步入大叔级的他五年来一直思忖着跳槽,“就想着在这个行业再往高爬一步。

去年11月,一家招聘网站进行的白领跳槽意愿调查显示,13.7%的白领正在办理离职,51.0%类似于陶大勇的人已经更新或投递了简历,正在求职;31.7%的人有跳槽意向,只是暂时没有行动;明确不想跳槽的,仅占总量的3.6%。

陶大勇目前是西安一家广告公司的文案,“没挪窝干了10年了,在西北地区算是有些名气吧,但放眼全国,就不算什么角了。”一直感觉被屈才的陶大勇想到“大地方”走一走,“五年间我给那边的广告公司几乎投遍了简历,也托行内朋友递过自己的作品和获奖证书。有两家打来电话让参加应聘,一次卡在笔试关,一次面试后就没有了消息。

这次北京这家公司对他的作品表示满意,“都是老行家了,也不用笔试了”,要求再带上一些作品,当面谈细节。陶大勇明白,对于自己这种有工作经验的“老人手”,面试官希望通过了解从业经历,来判断求职者是否适应新岗位,从而给公司创造哪些价值。

陶大勇在考场外,意外遇上了刚进单位半年的一位新同事。小伙子笑着解释,“来北京见识一下,为以后跳槽积累经验”。在回西安的高铁上,他又偶遇“也是来参加面试的西安同行”。

虽然不解决北京户口,每年25万元的保底年薪可是一份实惠。”三人在飞奔的列车上聊起跳槽的初衷时达成共识:“水往低处流,人要往高处走。

就在陶大勇和他的同事想方设法想逃离“围城”之时,他单位的人事部门口挤满了应聘者,个个手里拿着一叠简历本和作品,适时打探着“刚才主考官都问了哪些问题”。几位年轻人显然“同命相怜”,相互通报着招聘信息,小声嘀咕着“把应聘单位和岗位换一下,到别的地方试一试”。

岗位成了“流水席

去年795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520万人投了10份以上的简历才找到工作。其中80万人的简历,出现在50多家公司的邮箱。老家在商洛市丹凤县的小徐投了5份简历,才找到一份文秘的工作。“什么活都要干,简直就是个杂工,每月工资只有2500元。年前找个新工作,我不伺候了。”小徐表示,这次应聘就想捡起自己的广告专业“老本行”,毕竟要为以后的发展作打算。

相比小徐这只“菜鸟”,毕业两年半的小何已是“老江湖”:空调促销员、楼盘促销员、网站编辑、经理助理,她跳槽4次,从蓝领快速升入白领行列。小何认为自己跳槽都踩在点上,每个岗位都是当时的行业热门。既赚了钱,也积攒了从业经验,这次想找一个办公室主任的岗位锻炼一下。

在受访的年轻人中,不止一位直言“时不我待”,身边的人都是一两年一跳,跳槽被公认为提升收入最为便捷的方式。调查显示,62%的2017级应届毕业生认定自己需要“先就业,再择业”。六成以上90后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做不满1年。其中,38%的人不到半年就会另谋高就。和父辈不同,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将毕业后的工作视作稳定的开始,唯一的归宿。

人事主管吴大军解释说:离职看似是员工年底时做的决定,实际上这个念头早就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生根发芽了。对于那些铁了心要离职的员工,无论企业采用什么办法,都很难撼动他们“蓄谋已久”的决心。要想留住员工就应该严格把控好招聘第一关,必须明白需要的是人才还是人手,坚持不懈地对员工进行职业素养培训,从而弱化员工的离职念头。如果人才和公司的发展不能相匹配,那么,分道扬镳也是迟早的事情。

陶大勇曾多次要求新人珍惜岗位,做一行要爱一行,争取在四五年时间内成为本行业的熟手。“许多年轻人没有耐心,你说他两句,人家还不高兴,甚至不请假就不来了,再一打听,跳槽了。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国家职业指导师李家华认为,工作并没有变得更难,年轻人能力也不比老一代差,只是新生代物质感很丰富。他们的父辈会为了养家糊口忍受工作,而这代年轻人更看重感觉和兴趣。“过去都用科层制做企业,管得越严越好。现在互联网化,你得学会平等。

编辑:王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