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鸿雁传书“远程教育” 抗美援朝战士和童养媳的别样爱情

16.11.2014  16:52

7岁时,没有名字的她成了他的童养媳,他给她起名叫碧蓝;17岁时,她开始给抗美援朝的他写信,人们不相信旧社会的产物童养媳能和新时代军人走在一起,他 修改她的信后再寄回,在中朝“远程教育”下,两人举行了志愿军集体婚礼……昨天,在西安丰登路附近,今年83岁的孙树杰翻阅相册,向记者讲述了他与童养媳 的别样爱情故事。

7岁她成童养媳他给她起名字

1942年,家住阎良的孙树杰11岁,母亲用三担五斗麦、四匹布、四套衣服、二十斤棉花,给他订下亲事——童养媳。当时,姐姐嫁人,父亲和哥哥去世,他和奶奶、母亲相依为命,幸亏家里有良田。

他只知道童养媳7岁,家里非常穷,姊妹5人,从临潼的深山里逃荒到三原。她没有正式的名字,叫“女娃”或“女子”。8岁时她正式住到他家,开始跟婆婆 学纺线,然后拿到集市上卖,还照顾患有支气管炎的奶奶。孙树杰是村里第一个上中学的人,在富平读初中。他琢磨一个问题:媳妇还没有正式名字,以后怎么叫 呢?于是他查阅字典,最后取纯洁之意选了碧蓝二字,从此她有了名字叫陈碧蓝,这一叫就是71年。二人虽然订了亲,一直没有圆房,以兄妹相待。1948年, 他悄悄地跟随地下党去陕北当兵,因为没有解放,害怕连累家人,一直杳无音信。1950年他升为军官。

当时,很多人都说他们不可能在一起,童养媳是旧社会的产物,怎么可能和新时代的军人结婚?妇女干部给陈碧蓝做思想工作,“把你婆婆批斗一下,她曾经打过你!”“婆婆打我是为我好!”陈碧蓝笑着对记者说,自己的主意很正,以后要嫁给她儿子,怎么能批斗婆婆?

她写信他修改“远程教育”让爱升温

孙树杰也开始怀疑这门亲事,他对母亲说,碧蓝没有文化,以后恐怕很难和她生活在一起,没有共同语言。母亲听后,立即让碧蓝上小学,她学习很刻苦,经常 一边纺线、一边看书。1952年,孙树杰参加抗美援朝。给碧蓝介绍对象的人很多,她回绝了:“既然定亲,就从一而终。他要是不要我,就让他直接跟我说,其 他人说得不管用。”她决定给他写信,第一封信开头是“夫君大人”。“我看到信后又气又笑,怎么能叫大人?于是我把她的信逐字修改,把夫君大人改为孙树杰同 志,把语句改通顺,错别字改对,然后再把信邮寄回去。”孙树杰说。

第二封来信的开头,夫君大人变为孙树杰同志,字数也从100字变为200多字。再后来,同志二字省了,变为树杰,再变成亲爱的树杰,最后是我亲爱的树杰。

每封信都是我改了后再邮寄回去,另外我再写一封信附在后面,后来我们开玩笑说,这是跨越中朝的‘远程教育’。通过修改信,她的文化提高了,进步很快,开始两三个月一封信,最后一周一封信。”孙树杰说。

信中主要是谈理想,从来报喜不报忧,害怕对方担心。比如他给她说自己获得二等功和三等功,却没有说军功章的背后,1953年,他路过封锁线时,遭遇飞机投弹,左腿被弹皮挫伤,住院一周,至今还有伤疤。

集体婚礼后22年两地分居

1954年11月4日,6年未见面的他们,在丹东参加了志愿军集体婚礼。“政委讲话说,婚前忠孝不能双全,婚后夫妻结合,忠孝就能双全。我知道丈夫保家卫国,我要照顾家人。”陈碧蓝说。

新婚半个月,两人再次分别,她怀孕有了大儿子,叫朝安(朝鲜和西安)。1956年,她抱着大儿子去朝鲜,在朝鲜有了二儿子,取名叫朝民。

让孙树杰感动的是,1958年他回国到河南,妻子本可以随军,但母亲离不开阎良,她放弃随军照顾婆婆。于是,两人两地分居。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她在新城区服装厂上班,每年一次探亲假,为了相聚久一点,她周末加班,把假期攒在一起。1976年,她去杭州与他团聚, 类风湿关节炎严重,骨关节变形得连纽扣都扣不上,住院三个月。他决定转业回西安(担任西安商业学校校长),好好照顾她,至此结束了22年的分居之苦。

我的病恢复得很好,都是他照顾得好,一包一包给我熬药,单位里和我得一样病的人早去世了。”陈碧蓝笑着说。他写了首诗回顾两人爱情故事:“共历风雨 六十秋,相依为命熬白头,天南地北双无怨,互尊互敬情如初,年已花甲岁月短,志同道合新年长,余热有限志无限,相伴共度盛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