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9.10.2015  11:03

  城市功能提升,宜居城市环境优美,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我们身边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通航的国际城市达25个

  西安持续加大城建投资,“十二五”前四年累计投资1138.7亿,是“十一五”同期的1.75倍。南门地区综合治理、高压线网落地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陆续建成。

  “五区一港两基地”和大兴新区、土门地区、纺织城、幸福林带区域等7个城市片区改造稳步推进。已开通12个国家及地区航线28条,通航的国际城市达25个,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成为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之一,陆港、空港互联互通初步形成。

  同时,加快实施西安境内国道连接工程,郑西、大西、西宝客专及西康二线建成通车,西成客专加快建设。地铁1、2号线并网运营,3、4号线建设加快,5、6号线通过审批,完成投资337亿元,通车里程达到52公里,日均客流量95万人次。

  建成李家河水库等重大供水工程,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47万吨。建成6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3.5%,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基本达到100%。完成750千伏、330千伏和110千伏等43项电网重点工程建设,分别新增变电容量420万、264万和271万千伏安,城市服务功能稳步提升。

  356个绿地广场建成开放

  为了让宜居城市环境更优,“十二五”期间,西安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积极开展城市绿化美化。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全力推进,划定保护区“四至”界限,坚决整治违法建筑。

  大力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相继建成一批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渭河“三年变清”目标如期完成,“两河一区”污染治理全面达标,初步形成“5引水、7湿地、10河系、28湖池”水生态格局,生态水面面积达5.17万亩。全面建设城市公共绿地,重点建设公园、广场、生态林带,同时大力推广楼宇立体绿化。

  截至2014年年底,清凉山等26个公园和356个绿地广场建成开放,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9%。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大力实施治污减霾,2014年西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11天,城市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西安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进一步彰显西安的历史人文、山水生态、古都风韵。

  城市管理日益精细

  全市不断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扎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100条标准化管理示范街”展现新姿。城市综合管理数字平台建设和南二环线网落地工程基本完成,占道施工围挡等市民反映强烈的城市管理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全面完成了20项重点整治任务。用好国家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298亿元,城棚改工作顺利推进,完成了69个城中村、25个棚户区征收搬迁,回迁安置群众24.16万人。

  缓堵保畅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累计完成投资488亿元,在城市持续高强度开发、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00万辆的严峻形势下,点面结合、管建并重,南门与环城南路综合改造等78项市政项目建成通车,城市道路总长3146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8.07平方米,新建公共停车位2.8万个,3万余辆公共自行车投入运营,公共交通服务明显提升,拥堵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城市交通保持有序状态。

  西安统筹城乡成效显著,3个副中心城市、5个城市组团和13个重点镇建设步伐加快。完成2573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任务,37.1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高陵撤县设区,并被列为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镇化率达到72.61%,较“十一五”提高3.6个百分点。

  人均月基本养老金达2386元

  “十二五”期间,西安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坚持“两个80%”用于民生建设。每年按照承诺全面完成10项惠民实事,着重解决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强烈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3%和17.1%。建成保障房33万套。预计全市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1.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建和改扩建286所幼儿园,实施496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学区管理制探索解决“择校热”难题,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38.6万学生,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连续11年提高,人均月基本养老金达到2386.52元。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电视、广播、社区文化等基本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民生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记者高乐

  (原标题:城市功能提升环境优美宜居 西安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