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打造“养生城”新名片

26.12.2015  10:40
 

  因资源而兴的城市,如何避免因资源枯竭而亡?这是全国118座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终极命题”。铜川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寻觅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依托“药王”这一文化品牌,推动铜川从“煤城”向“休闲养生城”转变。

   人文资源得天独厚 深挖“药王”独特文化

  专家们形象地将人类历史上资源型城市的命运总结为“春蚕型”和“蝌蚪型”。
  “春蚕型”城市就像春蚕作茧、丝尽而亡,整体搬迁。例如美国西部有许多曾经红火一时的“鬼城”,就是资源被开采完之后被遗弃的矿区。“蝌蚪型”城市则像蝌蚪跳上岸,摆脱对资源的依赖,蜕变成“青蛙”,即使资源枯竭,城市也会可持续发展。
  要成为“蝌蚪型”城市,就得练就过硬的“水陆双栖”本领,也要找到自己相对于其他城市的比较优势。
  铜川无疑是幸运的。它是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藏丰富的煤炭和矿石资源,还有悠久历史积淀下来的人文底蕴。当此前重工业的热潮冷却,文化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铜川历史名人迭出,人文历史景观众多,为什么以‘养生城’作为城市定位,因为我们有‘药王’孙思邈这一独特符号。”铜川市药王山管理局局长王耀根说。
  铜川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故里,孙思邈被誉为“药王”,其隐居行医之地被尊称为“药王山”。其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收载800余种中药材。大量的药方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在日本、韩国也广为流传。得天独厚的中医药人文资源,使铜川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药材资源丰富 产业基础良好

  铜川地处子午岭延伸和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带,生物多样性和区域“小气候”特点明显,林草茂盛,植物种类繁多,中草药资源丰富。
  全市可供种植中药材的荒山荒坡面积达40多万亩,野生药材的总蕴藏量达10万吨以上。中草药品种共有683种,载入国家《药典》的有198种,质地优良、产量较大的有30多种。
  “宜君县的党参、耀州区的黄芩自古以来以其产地地道、品质优良闻名遐迩。宜党还被收入《本草纲目》,耀州的黄芩曾作为贡品上贡给朝廷。”铜川市中医药发展局局长石建国对铜川中药材如数家珍。“目前黄芩、党参、柴胡、连翘等药材种植规模较大,占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而且品质优良。
  经测定,铜川产黄芩中黄芩苷含量比国家药典标准高出49%;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比国家药典标准高出134%;丹参素含量比国家药典标准高出92.5%。
  为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铜川市政府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对中医药产业化项目、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药品专利申请等领域,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支持。一批中医药企业在铜川相继成立。
  位于铜川新区的陕西兴盛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经过招商引资落户铜川。首期投资1.6亿元,建成精选中医药饮片、毒性中药饮片、直接口服中药饮片三条生产线,现可实现年加工1万吨中药材的能力。
  该公司行政主管张莉告诉记者,周边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目前印台区王石凹镇李家塔社区,正在和该公司商讨建设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的事宜。

   产学研并举 完善中医药产业链

  “虽然铜川中医药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中医药企业集群尚未建立,缺乏龙头企业。同时中医药科研基础较差,科技含量低。”石建国说,“十三五”期间铜川将着力构建完整的中医药产业链,全面推进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
  ——建好一个基地,即“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药王山。
  今年1月,药王山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按照基地建设规划和陕西省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下一步拟实施“百草园”、“国医大师园”、“养生体验园”等三大主题园区建设项目,打造中医药旅游专线。
  ——加快“大唐养生园”和“药王中医药养生体验中心”建设。以养生、养老、养护“三养”为主题,重点发展养生保健、养护康复和中医养老,将药王养生品牌打造成全国中医药文化体验的样板。
  ——落实中医药产业园区。吸引龙头中药企业入驻产业园区,打造“中医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医药中间体—制药—药渣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体系,培育产业集群。
  ——实施“三孙战略”。铜川市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内容,加快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学院、孙思邈纪念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中医医院。
  “休闲养生城”的定位,使铜川找到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如今随着铜川转型发展的推进,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铜川市市长杨长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