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号首飞成功 发动机来自"西安制造"
昨日20时00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顺利开启。
据介绍,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为两级结构,捆绑四枚助推器,全长53.1米,起飞质量597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采用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等新技术,是绿色、无毒、无污染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将有效提升我国进出空间的能力。
这次发射,旨在验证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设计正确性和各项性能指标,考核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系统执行任务能力,检验工程相关系统间的协调性和匹配性。同时,长征七号火箭搭载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等载荷,将开展相关技术试验。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是全新建设的低纬度滨海发射场,具有生态、环保、开放的特点。它的建成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航天发射能力,优化我国航天发射场总体布局。
据悉,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将于今日下午以弹道方式返回内蒙古东风着陆场。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主要用于新一代飞船的气动外形设计的验证,获取相关气动特性数据等。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昨日说,神舟十一号任务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定选。空间实验室任务共安排4次飞行任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后,后续3次飞行任务分别为:9月中旬,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10月中旬,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11月中旬,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实施返回;2017年4月中旬,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王经中昨日称,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将于下半年择机发射。未来几年,中国探月工程第三期工程的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大型空间站等也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 据新华社
>>揭秘
长征七号发动机西安造
与常规发动机一次性使用相比 该发动机可重复点火
西安是“中国航天动力之乡”,此次成功发射的长征七号,动力系统采用的就是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该发动机拥有我国全部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也因此成为继前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核心及关键技术的国家。
火箭发动机专家、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副院长栾希亭介绍,“长征七号”是我国长征火箭家族中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全箭长53.1米,起飞质量为594吨。与常规发动机相比,“长征七号”所用的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具备以下特点:
采用液氧和煤油作为推进剂,这两种推进剂绿色环保、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它的研制成功并实现太空飞行,实现了我国火箭动力从常规有毒到绿色无毒的巨大跨越,液氧和煤油燃烧后产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压补燃循环系统,技术先进、性能高,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自身起动,起动系统的可靠性更高;推力及混合比可调,调节精度更高;与常规发动机只要一试车就报废、只能一次性使用相比,液氧煤油发动机在地面可重复试车,重复点火,从而节约研试成本、缩短研制周期,而且每台发动机交付前均要进行工艺验收试车,大大提高了火箭飞行的可靠性及性能。
栾希亭表示,利用先进的补燃循环技术、先进的自身起动技术、可多次试车技术等七大突出技术优势,液氧煤油发动机成为我国新一代三型运载火箭的主动力,将为我国今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空间实验室、乃至深空探索等重大专项任务,提供更加强大可靠的动力。预计到2021年左右,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承担我国80%左右的航天发射任务,可发射我国研制的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后续将取代长征二号F火箭,用于发射载人飞船。
据悉,长征家族的超大力士重型运载火箭正在技术攻关,15年内有望首飞。它的运载能力将是“长七”发动机的5倍多,完全能够满足未来载人月球探测、火星取样返回、太阳系行星探测等多种任务。
华商报记者马虎振
>>科研
“长征七号”搭载西工大研制的微小卫星
昨日,“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场首飞成功,由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师生团队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微小卫星、国际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随之进行搭载飞行试验。
“翱翔之星”是西北工业大学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微小卫星,是国际上首颗12U立方星,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地球大气层外光学偏振模式测量,为偏振导航技术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作为一种标准配置的12U立方星,今后可以应用于伴飞巡视、对地遥感、数据中继等领域。
“翱翔之星”的主要负责人周军教授说,在立方星研制方面,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已形成了2U、3U、6U、12U等系列化的立方星及其组件产品,部分组件已应用于国外立方星。“以前卫星是一种造价高昂的产品,未来微小卫星具备量产能力后,不仅能大幅降低研制价格,还能对一些有通信需求的大企业,进行卫星定制服务,根据他们的具体需求来投放卫星。”
华商报记者任娇
>>展望
火箭天地往返或可重复飞行
火箭发动机专家、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副院长栾希亭介绍,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120吨级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突破了近80项设计、制造、试验技术,带动了我国50余种新材料的研制,是我国航天主动力技术发展的重大里程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突破了二次补燃、充分利用推进剂能量等7项新技术。
二次补燃 充分利用推进剂能量: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的补燃循环技术,是一种闭式循环,可以使全部推进剂的化学能量得到充分释放,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
心脏强劲 可把海水打5000米高: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涡轮泵,产生的最高压强可达到500个大气压,相当于能够把上海的海水,打到5000米海拔的青藏高原那样高。
先试后交 有重复使用潜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具有多次地面工作的能力,可进行试车考核,通过“磨合”试验后重新校准、检查,合格后再交付使用。未来可在此技术基础上,开展重复上天使用的发动机研制攻关,使运载火箭有可能像飞机那样,实现天地往返的可重复飞行。华商报记者马虎振
>>释疑
“长七”首飞为何备受关注?
这次发射为何如此受关注?总体来说,“新动力、新火箭、新发射场”,是此次任务的最大亮点。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专家介绍,长征七号不仅采用的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并且采用6台并联起飞工作,起飞推力达到720吨,运载能力达到了现役火箭的1.5倍。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七号副总设计师助理胡晓军表示,长征七号是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可靠性的中型运载火箭,除了“新动力”这个最大的特点外,还具有新布局、新环境、新结构、新体制、新测发5个全新特点。
我国现有酒泉、西昌、太原、文昌航天发射场。与其他航天发射场相比,文昌航天发射场具有三大优势:纬度低、发射效费比高,同等条件下能够使地球同步轨道航天器运载能力提升15%以上;射向宽、安全性好,火箭射向1000公里范围内均为海域,火箭残骸落区均在海上;海运便捷、可行性强,通过海运方式,能够解决大推力运载火箭利用铁路、公路和空运均无法运输的难题。
华商报记者马虎振
编辑:王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