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深山 幸福路宽——陕南地区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纪略
完成投资383亿元,搬迁安置群众20多万户64万人,增加搬迁群众财产161亿元——这是2011年5月以来,陕西省陕南地区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交出的答卷。
按计划,未来10年,陕南地区的汉中、商洛、安康3市将搬迁240万人,这意味着半数农民要进城入镇住社区,经济和社会形态必将发生重大变化。10年投资1100多亿元,也将为陕南经济转型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让搬迁让群众彻底离开灾害源成为陕西省地灾防治的治本之策。”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卫华表示。
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陕南地区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总目标。“我们在坚持规划引领的前提下,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人向何处搬、钱从哪里来、用地问题怎么解决、群众长远生计如何保障、生态保护如何落实等关键问题,寻求破解之策。”王卫华告诉记者。
对于人往何处搬的问题,陕西省在安置点选址上做到了“三避开,三靠近”,即安置点选址做到避开地灾隐患点、避开洪涝灾害隐患区、避开自然保护区,在确保搬迁群众从根本上脱离自然灾害的同时,严格保护耕地和生态;把搬迁作为推动产业科学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的契机,将安置点向城镇、向产业园区、向中心村靠近。
对于用地问题,王卫华介绍说,国土资源部出台了支持陕西生态扶贫避灾移民搬迁的土地综合利用政策,不仅能够完全解决搬迁用地问题,也可以为搬迁筹措到一定的建设资金。
搬迁群众长远生计也要重点考虑。陕西省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群众就业能力;颁发土地证、房产证,显化移民房产和土地财产权;鼓励原承包地、林地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出台产业扶持办法,扶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等办法,千方百计拓宽移民增收渠道。
“各方面还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做好安置区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让搬迁群众住得舒心,为稳得住、能致富奠定了基础。”王卫华介绍说。
在此基础上,陕西省大胆改革创新,将分散在各部门涉及生态、扶贫、避灾等方面的资金,以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政策和项目的资金捆绑使用,发挥聚合效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搬迁户管理上,按照“社区管理房和人、原籍管理地和林”的基本原则创新户籍管理,做好日常管理服务。王卫华告诉记者:“移民搬迁后的户籍,根据群众意愿可保留原籍,也可迁至新址。对不愿迁移户籍的移民,实行‘两证’制度,即原地户籍保留,在迁入地办理居住证,享受同等社区公共服务,为他们在新区的文化融合、社会接纳创造条件;对在城镇、中心村安置的群众,将其全面纳入迁入地管理,统一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文体休闲、证件代办、矛盾调处等各项管理服务,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过得舒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年多来,陕南3市趟出了一条积极稳妥的避灾扶贫移民新路子。
迁出的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搬迁户从“隔山为邻,十里同村”的偏远区,搬到了水、电、路、通讯、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便捷的新型社区,从土坯房搬到了砖瓦房或楼房。
搬迁群众生产方式开始转变,实现了由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多元就业的转变。
安置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3年来,陕西省在1204个集中安置点投资21.16亿元,完成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5382个,规模较大的安置点均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催生了一大批与城市相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新社区。目前,在64万名搬迁群众中,有44万人进城入镇,陕南3市城镇化率也因此提高了4.78个百分点。
迁出区自然生态环境逐渐恢复。移民搬迁有效减少了对生态的人为扰动,为天然林保护、山区生态功能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了基础。陕南3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明显加快,年均治理水土流失2500平方公里、植树造林110万亩,植被覆盖率比3年前提高了4.5个百分点,汉江出境水质保持在三类以上。
“在看到这些成效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这毕竟是一项新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必须清醒认识。”王卫华强调说。例如:在管理上不够规范,一些地方审定搬迁对象、签订搬迁协议、明确补助标准等工作做得不实、不细;个别县乡对搬迁群众后续管理、集中安置小区设施配套落实不够,入住率不高;部分搬迁群众就业和搬迁区产业培育还需努力,产业支撑不够,移民致富门路培育尚需艰苦努力。
为山区城镇化提供现实路径
“近两年来,陕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充分证明移民搬迁是刨掉穷根、减少贫困、富裕农民的一项根本举措。”王卫华告诉记者,“通过移民搬迁促进人口聚集,为山区城镇化提供了现实路径。”
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已成共识。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陕西省通过移民搬迁,分类引导农民就地、就近有序进城入镇,以行政推动力加速形成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这是广大山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
更重要的是,通过移民搬迁主动避让,可有效解决地质灾害防治难题,使群众远离灾害源。近3年,陕南移民所有搬迁新址没出现1户因灾受损。“实践表明,尊重自然规律,主动向大自然低头,是面对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的理性选择。”王卫华说。
通过移民搬迁,人退林进,可有效促进生态功能恢复。在当前生态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护山区林木、植被尤为重要。通过移民搬迁,让群众住在生产生活条件好的人口聚集区,降低群众对山林的过度生存依赖,从根本上减少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扰动,保持了一方净水净土。
眼下,搬迁工作已站在全新起点。王卫华表示,现在更需要各方面全力推动,进一步规范搬迁安置,做实产业培育,创新社会管理,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共同责任机制,充分发挥移民搬迁的综合效应。“各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将积极配合扶贫、移民部门,尽职尽责完成好安置点地质灾害评估、护坡挡墙建设和安置房建设用地这3大问题,为陕南移民搬迁作出国土人应有的贡献。”王卫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