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移民搬迁:预防式治理的扶贫典范
陕南移民搬迁实施5年来,我省110余万人搬出大山奔小康,被长期从事山区发展与移民搬迁研究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何得桂评价为:预防式治理,扶贫的典范。在实施移民搬迁过程中,何得桂曾领衔撰写了进一步完善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政策的若干建议,得到省委领导同志重要批示。近日由他创作的《山区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执行研究——陕南的表述》一书也即将出版。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何得桂。
记者:请问什么是“预防式治理”?其显著特点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何得桂:“预防式治理”是一个学术性概念,是相对于“被动型治理”而言的。被动型治理,指的是对相关事务或事件已经发生后治理主体所采取的应对举措,主动性和前瞻性均不足,属于“事后补救”的范畴。预防式治理,则强调治理主体本着未雨绸缪的理念,在相关事务或事件尚未发生时,主动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去积极应对,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预防式治理的显著特点在于“防范胜于治疗”,是一种具有预见性的减灾和治贫的方法、策略和工具,也是对政府职能转型的精准定位。通俗地说,现代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
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基础上,预防式治理将对包括精准脱贫、环境治理等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对于减少治理风险、减轻公共部门负担和增强治理主动性等,都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重大意义。
记者:陕南移民搬迁是如何体现“预防式治理”的?为什么说是扶贫的典范?
何得桂:减少风险,是环境改善和摆脱贫困的重要结合点,政府在这一进程中可以扮演更加积极、更具智慧的角色,而不是被动的应对者。陕南大规模移民搬迁的实践,其本质特征在于“摆脱风险”或“减少风险”。在政府推动下主动规避风险,而不是以往简单地“复制农村”,是主动型、预防式的治理路径,具有鲜明的前瞻性、主动性特点,展现出减灾治贫的发展方向。
以“避灾减贫”为特色,以“挖险根”和“拔穷根”为主要目的的陕南移民搬迁,完全契合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具有“领跑最先一公里”的特征,也是秦巴山区通过移民搬迁安置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开山之作”,让山区群众彻底摆脱“受灾-贫困-扶贫-再受灾-再贫困-再扶贫”的恶性循环,进而更好地脱贫摘帽,同步奔小康。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和避灾移民搬迁的典型代表之一,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既注重“搬得出、稳得住”,也重视“能致富”和产业支撑,实现了政策的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维的预期成效,是一项顺应广大民众需求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同时,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大背景下,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的“溢出效应”日趋明显,它既是欠发达地区、生态脆弱地区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也是推动就近城镇化的有效路径或模式,还是改善灾害治理和减少贫困的新型方式。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实践所创造出的许多经验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特点,不愧为我国山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典范”。
记者:我省“十三五”将要完成200多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您认为如何借鉴陕南移民搬迁经验实现好对接呢?
何得桂:易地扶贫搬迁,是“预防式治理”的重要体现,它对于有效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以及改善和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具有根本性的作用。目前,陕南移民搬迁对象绝大部分已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畴,其在实施中的工作推进机制方面的“高位推动”,调动社会力量和市场资源方面的“协同运作”,对移民安置社区及配套设施方面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以及注重产业培育、改善移民生计和创新安置社区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都值得今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借鉴。
“十三五”时期,深入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一方面要持之以恒,继续围绕脱贫攻坚的总要求,确保移民搬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方面要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做好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搬迁补助资金、安置方式和安置规模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陕南移民搬迁与易地扶贫搬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预防式治理”的理念和做法,应相互配合、影响、交融和协同发力,共同打造移民搬迁的“陕西样本”,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展现“陕西力量”!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