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奖后陕派相声路在何方 苗阜:团结起来才能做好

15.10.2014  11:20

青曲社相声演员苗阜(左)、王声 资料照片 张杰 摄

  12日晚,第七届全国相声电视大赛圆满结束,陕派相声在此次大赛中成绩斐然。被誉为“西北相声一哥组合”的苗阜、王声表演的《满腹经纶》,获作品赛金奖,苗阜与另一位陕派相声演员马腾翔获得全国五佳演员奖,陕西省喜剧表演协会获得优秀组织奖。

  这是继今年陕派相声在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中获节目奖、新人奖、理论奖之后又一次大丰收。

  2007年,苗阜、王声在创立青曲社之初就提出“中兴陕派相声”的口号,陕派相声走向全国也是一代代陕西相声人的多年的愿望。

  从《满腹经纶》在北京春晚爆红、登上央视元宵晚会到连获大奖,陕派相声未来将走向哪里?我们拭目以待。

   苗阜:路还很长,相声团结起来才能做好

  获得全国相声大赛金奖,是否已经完成中兴陕派相声的目标?谈及这个问题,正在候场准备上台表演的苗阜的回答是“还早着呢!”苗阜目前正在北京进行为期三天的专场演出,“《满腹经纶》获金奖可能跟这个作品呼声比较高有关系,但我昨天就说了获奖了这篇儿翻过去了,重要的是将来怎么继续发展陕派相声。”

  苗阜、王声的成功,引发很多人拿他们跟郭德纲的商业运作对比。去年,苗阜带领的青曲社在全国做了67场商演,到欧洲四国、新西兰演出,还签下明年澳大利亚的演出。苗阜说:“路还很长,现在我就觉得要戒骄戒躁,正确地引导一些风尚。相声这个行业,团结起来才能做好,就像一个赛跑的赛场,一个人跑得快,只能说明个人能力,观众要看得是全场比赛的精彩。

  陕派相声如何中兴?苗阜提到四个条件:有典型的作品,有代表人物,有传承以及大批的从业者。“我们准备在西京学院设立曲艺专业班,设置为一个理论教育基地,最终希望形成一个专业。沈阳有一所大学设置了本科相声专业,陕西曲艺学校也将是我们的目标。”此外,苗阜表示还会出一本以陕派相声创始人张玉堂为主线的书,滤清1937年到现在陕派相声的曲艺脉络。

  苗阜表示:“编写更好的相声节目、登上春晚为陕西争荣誉,我们都会努力。培养大量的人才,请名家来交流学习也是陕派相声发展的重要内容。可能很多人火了之后,想着赶紧卖票挣钱,但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认可喜爱陕派相声。

  《满腹经纶》之后,陕派相声能否延续成功?备战春晚舞台有哪些惊喜?是很多人对苗阜、王声的期待。“压力很大。我能透露的是第一我们会延续自己的风格,新作品依然是凸显文化底蕴的内容,我们也希望形成一个固定风格,这点不会变。为了备战新作品,我们最近反复在看《道德经》和《红楼梦》,《红楼梦》各个版本看了好多遍。第二,我们从全国收到一千多个剧本,非常感谢大家的厚爱。希望更多的观众尤其是陕西乡党尽可能多地提供更多陕西素材,一个点子可能就点亮一部作品。

   周春晓:陕派相声现在处于一个良好的开端

  谈到陕派相声的发展,西安品艺园王木犊剧场总导演、著名相声演员周春晓说:“今年真是陕派相声的丰收年。对于陕西相声演员来说能在全国相声大赛上斩获头奖,相当于北京的戏迷来陕西获得秦腔大赛冠军,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难度特别大。大家能够坚守这个阵地,说明大家还是热爱这个行业。甘于寂寞、甘于清贫,从珍友社开始,到现在的青曲社、天禧苑、王木犊剧场,这是陕西相声演员几代人的努力结果,对别人或许不算大惊喜,但对我们行业来说,这些成就会让全国业界对陕派相声刮目相看。

  周春晓表示陕派相声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红极一时,“那时候我们的音乐相声《千歌万曲》全国巡演,一票难求,北京长安街,黄牛堵塞了交通,只是当时媒体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在谈到陕派相声中兴的话题,周春晓说:“应该说有点出彩了,目前来看北京、天津之外,西安做得非常好,中兴是很有希望的。”至于陕派相声能否取得进一步的成功,周春晓认为还需要陕西相声人共同的努力,“从只有一个观众甚至一个都没有,到打电话求朋友、白送票没人看,直到现在的一票难求,陕派相声的市场是一张一张票卖出来的,我们都了解那种艰辛。陕派相声现在处于一个良好的开端。

   马腾翔:趁着这股劲儿,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谈到中兴话题,同样在全国相声大赛获得大奖的马腾翔说:“陕派相声初露头角。趁着这股劲儿,我们也会积极地配合,把陕派相声优秀的作品重新规划、改编,通过舞台、各种大赛继续向观众展示。陕派相声中兴需要本地大多数相声演员都具备好的水平、有好的成绩,并且有良好的相声氛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能才敢说中兴。陕西有很多可以创作的东西,我们要沉下来,潜心创作。

  马腾翔说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他用七年的时间不断打磨自己的风格,今年才报名参赛。“陕派相声中兴,首先需要我们每个相声演员把自己的基础打好。

  陕西省喜剧表演协会获得优秀组织奖,会长袁红谈到姜昆的一句话:“姜昆说陕西的后劲很大啊!”袁红提到这次大赛展示了陕派相声艺术,推广了陕西文化,必将带动包括曲艺艺术在内的群众文化的发展。袁红还表示陕派相声中兴还需要努力,也需要机遇。陕西省喜剧表演协会也在积极准备,为陕派相声的发扬光大而努力。

   文化评论

  正是秋高马肥时

  此刻,若依前人说法,正是秋高马肥的时节。在央视相声大赛的舞台上,陕西选手早已不复是当初亮相时的小心翼翼的黑马,而是渐已成识途老马,于赛场之上,一骑绝尘,胜任愉快,摘金而归。

  近年来,就是在苗阜、王声等人持续发力下,“陕派相声”逐渐“风正一帆悬”,树帜于关中沃野,招展于市场风雨,日益为更多观众所喜闻乐见。诸多佳绩之下,有乐观者欣欣然相望于途,认为“陕派相声”已然中兴,然而,确实如此吗?若尚未“登顶”,则距“陕派相声”发展最理想之状态还有多远?如何抵达?沿路之上,关隘几多?胜算如何?队伍呢?给养呢?

  以上疑云,自有各路专家依其目光与识见,去试图拨云雾而使青天现,进而廓清一二,若再能有“仙人指路”之举,于各方面打足提前量,更为相声之幸、从业者之幸、观众之幸。在此,且避专家谈锋,仅就“陕派相声”今后或会遇到之局面,拉杂写来,略赘数语。

  就一地文化门类而言,倡言“陕派”,完全在情理之中。想想,某地某些人,因某项事业而聚沙成塔,而抱团取暖,而一起发声,且不论发声时,声部偶或有高低参差之别、发声者亦是不同。尽管于全国而言,相声流派之有无,迄无定论,或以地域分,或以风格论,一直是门户纷纷。不过,无妨,“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是纷纷扰扰之途,墙里是摇摆热烈的秋千,练好内功,荡好秋千,则“墙外行人”,早晚会听闻“墙里佳人笑”,进而欣赏之、思慕之,甚至,迎归之,迎请到各种舞台上,去一展“墙里佳人”之举手投足、笑貌音容。因为它与别人迥乎不同,简单喻之,此“佳人”所发之声,便是“陕派”。

  艺术流派,应随其自然而形成之?抑或是刻意去“打造”之?一直众议纷纭。只是,既言“陕派”,且“陕派”已于全国相声界及市场内提及率日高,则“陕派”大旗,不妨一直好生打将下去,业界维护之,众人关注之,有想法及资源者“打造”之。

  正是秋高马肥时。秋高当然气爽,一如相声界之日趋活跃,与此同时,陕派相声几员大将也开始“马肥”了,技术日渐娴熟,声名日彰,而当“陕派相声”整体开始“马肥”时,接下来,还能不能、愿不愿“快走踏清秋”?这些马儿所面临之境遇,也大可思之。毋庸讳言,一些地方,颇有“分肥”前例,当某艺术家甘苦历尽有所成就时,一时间,“何当金络脑”,各种荣誉、福利纷至沓来,“万千宠爱在一身”,看似关爱有加,实则何尝不是另一种“分肥”?至少是一些无谓的消耗,长远观之,绝非有利。

  马儿是需要奔跑的,况值秋高气爽时,马儿逐渐“膘肥体壮”,无数观者或手握重权者,若只顾“分肥”,着眼于他们眼下所提供的马肉、马骨粉、马尾汤,或虽暂不“分肥”,而只是“圈养”之,或无限度地讴歌之、“拍马”之,则秋去春来,这些马儿尚能奔走如飞否?恐怕答案已不言自明。

  “陕派相声”大旗开处,我们乐见众马奔腾,前面必是无限开阔的天地。 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