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凝聚合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2018年5月7日《陕西日报》第1版
本报讯(记者 王睿)陕西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推进军民融合、部省融合、央地融合“三个融合”,创新合作模式,不断提升自主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两个能力,为陕西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凝聚合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重要支撑。
技术转化助力陕西“智造”。陕西充分挖掘军工企业、央企、高校在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沉淀的技术优势,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2016年陕西国防科技工业系统100多个项目获国家国防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国防专利累计保有量位列全国第二。2017年陕西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921.55亿元,居全国第四位。
陕西已建设航空、航天、兵器三大产业基地和航空智慧新城、船舶科技、军工电子、通用航空、航空装备制造、航空维修服务、军民用新材料等七个园区,全力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目前,全省军转民企业已达到300多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80多家,民参军单位达到589家,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二位。
创新机制促进深度融合。陕西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优势叠加、产学研用一体的融合创新机制。依托军工、部属、央属资源,陕西积极构建创新大平台,争取大科学装置落户陕西,推动西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稳步推进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镇等一批融合发展项目。
为了深入推动军民产业融合发展,陕西已启动了军工科研仪器和设施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审核发布了首批共享设施设备目录,开放共享1000余台(套)重大试验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全省军工单位与高校和地方企业建立了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中心、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4个博士后工作站。
三个融合 迈向创新战略高地
位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
本报记者 王睿
仰望天空,那里留下陕西的骄傲。
这里有中国航天动力之乡。不断更新换代的火箭发动机,将天宫、北斗、悟空、墨子等一系列卫星和航天器发射升空,拉近我们与星辰的距离。
这里有中国重要的飞机制造基地。以航空工业西飞为龙头,西安已成为世界主要大中型飞机、发动机及零部件不可或缺的供应地。
脚踏实地,融合为发展拓出新的空间。
依托军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国之重器在陕西频出。由此沉淀下的高精尖技术成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的动力“宝库”。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贝”,到2020年,陕西要建设100个军民兼容技术支撑平台,打造10个百亿级和10个50亿级军民融合大集团、4个500亿级军民融合基地和6个200亿级园区,新培育300家军民融合创新型企业。
立足区域特色,全面做好军民融合、部省融合、央地融合三篇文章,陕西的科技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优势向发展优势快速转化。
创新引领 国之重器锻造制造强省
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进行液力传动产品生产
0.01毫米,是人眼无法判断的距离。3月15日,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所属的西安航天源动力工程有限公司制造车间里,智能化的加工中心正在对一块板子进行加工。这张长6米、宽1.6米的板子上,将被打上900多个孔,孔与孔之间的距离误差仅为0.01毫米。
这是6微米锂电铜箔生产设备的一个关键部件。通过将火箭发动机上的流体、温度控制等高精尖技术应用于高端制造领域,西安航天源动力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6微米锂电铜箔生产设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国内首家铜箔一体机出口海外的生产供应商。
西安航天源动力工程有限公司特种装备事业部总经理叶鹏说:“这个设备2015年研制成功。截至目前,订单合同总额已达2.6亿元。全球排名前10的锂电铜箔供应商里,有6家跟我们有长期稳定合作,行业前景非常广阔。”
这是军工技术助力陕西制造业转型升级,抢占高端市场的一个生动案例。
航空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标志。陕西作为军工大省,聚集着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的众多高精尖技术。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这些技术,深入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提供了重大机遇,也为陕西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可能。
“这些好技术在服务国家任务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在各个领域带动制造业的升级。这也是市场所急需的。”叶鹏说。
事实上,在6微米锂电铜箔生产设备上,仅是应用了火箭发动机的喷雾技术,就将硫酸与铜的快速反应速度提高了8倍,一个1万吨产能的锂电铜箔生产项目,能节省1200万元的流动资金。
作为军民融合创新的主战场,产业融合一直是陕西大力推动的发展方向。截至2017年,陕西军转民企业已达300多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80多家,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二位。作为其中的佼佼者,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近三分之二的产值都来自于民用产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陕西军工民品已经从最初的一般消费品、低层次工业品,转变为与军工技术同源或工艺相近的高端制造和高技术产品。军民融合推动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陕西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发力点。
共建共享 多领域深度融合
技术转化,不仅仅是找准市场。陕西正在建立符合陕西特点的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2017年12月,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承担的西安市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灞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开工,项目首期建设日处理350吨生活垃圾的生产线。
“这个项目不仅是航天热解技术在生活垃圾处理上的应用,同时我们也探索了央企和地方融合的新模式。”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总经济师索小强说,“项目总投资14.7亿元,由西安市国有企业、航天系统的军民融合基金、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以及我们院里的北京11所共同出资建设,充分调动了各方资金来建设美丽陕西。”
通过深化央企与地方企业战略合作,陕西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的配套企业,促进央企资金、技术、品牌优势与陕西产业双向融合。
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所在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航天科技集团从基地建设之初就深度参与,在“十二五”期间,在此投资超过50亿元。据统计,在“央企进陕”活动中,陕西与五大军工集团公司签订了“十三五”总投资1000多亿元的65项重点项目建设协议书。
“为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我们和西安市发改委、中科院光机所联合组建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成立西安空天能源动力研究院。今年我们还将计划成立陕西卫星应用研究院。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引进高端人才,构建金融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全面提速。”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经济商务发展局副局长常春介绍。
在各驻陕央企、军工企业和各级政府推动下,陕西军民融合基地园区建设突飞猛进,形成航空、航天、兵器3大产业基地和航空智慧新城、船舶科技、军工电子、通用航空、航空装备制造、航空维修服务、军民用新材料7个园区。
在西安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航空央企通过业务剥离、军民分线、产业合作等方式参与民品研制。目前,新舟60支线客机成功商业化,带动国内130余家供应商发展。新舟700新型涡桨支线飞机研发项目计划2018年首飞,达产后将年产42架飞机,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6亿元。
在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以装备制造、光电信息、新材料与新能源为主的产业构架初步形成,累计落地26个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50亿元,聚集了每年约300亿元的综合产出能力。
2018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通过深化军民融合、部省融合、央地融合,陕西军民融合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600亿元,建设一流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聚焦前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精确到微米量级的零部件,怎样才能对其做出精确检测?
3月16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实验室里,由西安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结构光测头原型机正在利用结构光三维轮廓测量技术,对汽轮机叶片做表面结构精度检测。
“这项技术实现了对复杂曲面进行高速高精度全型面测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除了用于工业检测,这个设备还可以用于文物保护、逆向工程、人脸识别、医学等多个领域。市场上同类测头的价格在100多万元左右,我们研发的测头只需要20多万元,更适合广泛推广。”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高智勇说。
这个成果是由国家质检总局、陕西省质监局与西安交通大学3家联合共建的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承担的一项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
在部委和省上的支持下,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整合了西安交通大学的科研优势,聚焦高端装备、能源动力、电力电气、航空航天、化工装备等陕西的优势领域,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
“我们已经与西电集团、东方电气、渭化集团、华能集团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同时承担着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质量项目30多项,正在探索一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大学集成创新、协同发展的新路子,为实现质量强国提供支撑。”高智勇说。
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依托,由教育部与陕西省合作共建、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咸新区联建的国家级重点项目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在全面建设当中。这里不仅建有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创客空间,还会建有23个涵盖各个学科的科学技术研究院。
包括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在内,由国家能源局、教育部、陕西省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建设的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由工信部布局的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也都将落户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据了解,到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12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将全部搬迁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形成科技创新集群,打造科技平台新高地。
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离不开高校的科研支撑。陕西在大力推动军民融合、部省融合、央地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与在陕部属高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的合作模式。
目前,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中科院西安科学园、丝绸之路科教创新城、西工大翱翔小镇等一批重点合作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当中,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等研究中心已经组建完毕,陕西正逐步构建起协同创新、优势叠加、产学研用一体的融合创新机制,服务于陕西国民经济主战场。
共建共享构筑融合创新大平台
王睿
细数陕西拥有的资源不难发现,陕西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基地,也是央企布局的重点区域,在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已树立起鲜明的产业特色,同时还有数量众多的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撑。事实上,完备的军工产业体系、央企雄厚的布局实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能力,正是陕西能拥有巨大发展后劲的源头所在。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陕西唯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主引擎,才能实现追赶超越的发展目标。依托优势资源,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部省融合、央地融合“三个融合”,成为陕西提高创新供给能力的重要内容。
用足优势,陕西构筑融合创新大格局。
经过多年探索,通过“基地+园区”的模式,在陕军工龙头企业、央企纷纷参与到当地经济建设当中,逐步形成“军工、央企+区域经济”“军工、央企+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以高精尖技术的转化应用,为陕西抢占高端制造、高端能源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链顶端提供强劲动力。
作为军民融合大省,陕西肩负着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重大使命。要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陕西必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创新合作模式,提升融合层次,推动相互配套、相互转化,才能让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打破壁垒,制度建设把融合推向实处。
“好的技术不知道到哪里找市场”“产业升级需要技术却不知道谁掌握”,长期以来,各种信息的封闭、不对称,体制机制的束缚等一系列因素制约着陕西产业的转型升级。打破军民产业的闭环运行,为军转民、民参军创造良好条件,这是陕西推进军民融合的核心所在。
要实现深度融合,就必须突破制约军民融合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深化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资源整合,盘活用好存量资源,优化配置增量资源,努力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最大效益。
创新模式,全方位探索实现共享共赢。
为了把科教资源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陕西不断推动合作模式、合作机制的创新,以技术、资本等为纽带,让军工企业、央企、部属高校等机构聚焦陕西产业和地方发展,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新路径,推动实现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的融合。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陕西正在推动军工企业、央企、高校共同谋划实施一批拉动当前、支撑长远的重大项目。包括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等在内的一批重大项目稳步推进,促进资金、技术、品牌优势与陕西产业双向融合,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推动陕西实现追赶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