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因地制宜探索搬迁群众脱贫致富路

16.04.2016  09:17

  新华社西安4月14日电(记者薛天)“搬出‘穷窝、险地’只是第一步,要是挣不上钱,脱不了贫,搬出来的群众还会搬回山里去,那我们的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就不算成功。”陕西省安康市委书记郭青说。

  从2011年开始,浩大的陕西避灾搬迁工程开始启动。“十二五”期间,陕西已有49.16万户、174.7万名群众住进了搬迁社区,摆脱了自然威胁。而随着“搬得出”工作的逐步推进,如何“稳得住、能致富”则成为陕西各级政府更为关心的问题。

  不同的地貌特征、人文特点、产业基础让陕西各地在带动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时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在陕北,政府着重围绕安置点,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培育发展林果、棚栽、草畜、杂粮等特色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等,引导带动移民就近就地就业。

  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的搬迁群众张有为告诉记者,他的收入以前全靠山上的苹果。“但现在住上楼房后,苹果地不但没有丢掉,社区还让我干上保洁员的工作,每月能有1500元的工资。

  事实上,依托移民搬迁工程,集中安置的陕北群众大多都实现了收入增长。在延安市志丹县胡新庄社区、吴起县铁边城镇、甘泉县下寺湾镇、延川县文安驿镇、安塞县沿河湾镇、洛川县石头镇、黄龙县麻地湾等社区,陕北搬迁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已经突破1万元。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身负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重任的陕南三市,则在搬迁时突出了“群众致富要抓,保护生态也要抓”的原则,结合自身特点,围绕“绿色循环产业”做文章。

  在安康平利县,当地政府着力打造家门口“社区+手工业”模式,搬迁群众“下楼上班,上楼吃饭”,工作生活两不误的同时,人均月工资收入已突破2000元;而在安康紫阳县,日渐蓬勃的茶产业成为搬迁群众增收的来源。仅紫阳焕古镇就有茶园2.13万余亩,大小茶叶加工企业、作坊56家,年产茶470余吨,产值8600余万元,带动该镇近两年来脱贫610户2172人;此外,安康岚皋县则将“旅游+搬迁社区”作为带动群众脱贫的抓手,把乡村旅游搞得有声有色。岚皋县南宫山镇花里村的搬迁群众殷书玲告诉记者,仅清明小长假三天,她的农家乐毛收入就有5400元,全年收入更有10多万元。

  据了解,下一步陕西将重点帮助搬迁户做到经济立足,提高搬迁群众的身份认同感,同时促进移民安置社区的文化融合,让搬迁户实现安居乐业、脱贫致富。

  据悉,“十三五”期间,陕西还将搬迁群众200多万人,其中建档立卡的125万多贫困人口是搬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