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一江清水跨省“共治”

15.01.2016  09:20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一年中,根据国家确定我省和天津市为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关系,两省市《对口协作规划》和《对口协作工作实施方案》已正式批复实施。一江清水,跨省“共治”,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与建设进入“共建共享”时代。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中线工程70%水源来自陕西的汉江和丹江。时光已至2016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刚刚走过第一个年头。
     
      这一年中,25岁的湖北小伙子齐磊,就在白河县城关镇公路村打工。这是陕西与湖北的两省交界之处,也是一江清水的“出省”监测点所在之处。齐磊说:“这一年里,几乎每半个月都有人过来查看,还有西安来的、北京来的工作人员。”
     
      在齐磊家的房墙上,有一个360度旋转的高清摄像头,24小时“紧盯”着汉江的安全。实际上,这样的高清摄像头已遍布“一江清水”的江面,“百里为一岗,十里为一哨”。
     
      “互联网+”站岗,清水安全入库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省启动实施汉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171个,建成79个、在建92个,完成投资56.72亿元。在国家未下达投资计划的情况下,陕西省仍自筹资金建成防治项目20余个。
     
      2015年12月末,安康市南水北调环境应急指挥处置中心。排污口、处理设备、企业内景等等,当工作人员轻轻点击“恒翔化工”企业图标,在21.6平方米的高清屏幕上,瞬时出现了这一幅幅实时画面。
     
      随着360度的摄像头不断旋转,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家皂素企业全方位的环保状况,与之同步显示的是不断更新的各项监测数据。安康市环保局水质监管科科长李纪平说:“我们有了远在百里之外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它给汉江水质保护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实现了24小时的远程监控和自动预警、报警。”
     
      “互联网+”的创新理念与先进技术,确保了一泓清水“在网”入库,一江清水安全北上。
     
      自筹备以来,安康市在4个沿江县区建成6个汉江断面以及瀛湖库区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全市11个生活污水处置场、10个垃圾处理厂及重点污染源企业,建立了200套水质在线监控设施和100套视频监控设施。这些都与应急中心联网运行,对汉江水质和重点污染源完成不间断监控。
     
      实际上,陕西南水北调工作在通水前与通水后,均以高度的重视和主动的作为走在了前列。2014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中设置的12个控制单元水质全年达标率为91.7%,两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浓度始终保持在Ⅱ类水以内,其中化学需氧量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2.9%,氨氮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6.8%。
     
      陕西省南水北调办主任朱昱表示:按照“循环、集中、工程、补偿、问责”的工作思路,陕西全力加快汉、丹江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汉江、丹江出省境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主要入库河流水质符合水功能区要求,为中线一期工程输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中共涉及陕西省7大类205个项目。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省启动实施了汉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171个,建成79个、在建92个,完成投资56.72亿元。其中: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共完成投资38.34亿元,县(区)级以上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均已完工,实现了全覆盖;水土保持项目完成投资14.47亿元,治理小流域122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29.67平方公里。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未下达投资计划情况下,陕西省自筹资金建成17个工业点源污染防治项目、4个入河排污口整治项目、2个尾矿库治理项目。这些项目的及时建成并投入运行,极大改善了陕南地区环保基础设施条件,确保了汉、丹江流域水质的稳定达标。
     
      通水之后,责任更大
     
      ——通水一年,水源地保护工作已从工程建设转向了运行管理和水质保护,各县“两厂”项目的建设运营、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资加大,与通水前相比,水源地压力有增无减。
     
      2015年12月末,白河县垃圾污水处理中心。作为安康市第一个投入使用的垃圾污水处理中心,由县污水处理场和县垃圾填埋场合并而建,形成“一体化”的环境处理中心,至今共处理污水约400万吨,卫生填埋垃圾量约为36000吨,涉及中心城区和两个乡镇达8万多人。
     
      “从电费、药剂费、工人工资等成本计算,我们每处理一吨水的成本要倒挂1.6元。好在我们是县财政全额预算单位,日常运行经费全部由县财政负担,每年大约给我们200多万元,才保证了垃圾污水处理工作的正常运转。”白河县垃圾污水处理中心主任华娟介绍。
     
      在基层调查中发现:陕南水源地水质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已从工程建设为重点,转向了运行管理和水质保护的阶段。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后,水源地面临更多压力。
     
      一方面,陕南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基层水质保护建设项目相关配套支持不足,已建项目长期运行经费不足,各市县财政压力明显;另一方面,治污防污、水源涵养、水质监控、水污染应急管理、生态产业建设等,成为“十三五”各级基层工作的核心,陕南水源地保护任务更加繁重。
     
      尤为突出的是,陕南各级基层由于财力薄弱等困难,虽多方努力,在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两厂”)等项目的长期运营投入上仍显“力不从心”。有权威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陕南三市已建成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工程,欠款约10亿元;“两厂”运行资金缺口达9000万元。此外,国家下达小流域治理投资标准仅为40万元/平方公里,远低于70万元/平方公里的实际平均治理费用,形成了3.7亿元的资金缺口,均导致地方政府背上了巨大的债务负担。
     
      在一些水质保护建设项目相关配套上,区县污水管网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建设标准不高,污水收集率较低,急需升级改造。仅汉中市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管网配套、雨污分流等,共需资金约20亿元。
     
      不仅如此,我省列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的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整治、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尾矿库治理等4类76个项目的中央投资尚未落实到位,导致项目建设进展缓慢。
     
      陕西省南水北调办主任朱昱表示:综合来看,汉、丹江干流沿线119个镇列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的仅17个,新增移民安置社区缺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存在直排隐患;陕南共有235个尾矿库,特别是46个无主尾矿库急需治理。“十三五”时期水源地保护与建设的工程量和资金需求都很大。
     
      区域“共治”,永续北上
     
      ——2013年国家确定我省和天津市为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关系。目前,津陕《对口协作规划》和《对口协作工作实施方案》已正式批复实施,“十三五”时期对口协作资金规模为每年3亿元。
     
      2008年以来,以统筹推进陕南水源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思路,陕南三市国家生态补偿资金累计安排93.61亿元。“十二五”以来省级财政安排陕南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404.21亿元,累计整合各类资金33.35亿元用于陕南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筹集陕南循环发展、移民搬迁和重点镇建设资金130亿元。
     
      有观察人士指出:多年以来,陕南三市为保障“一江清水供京津”做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共同保护水源、合作共建生态环保项目的共识。为了保证调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水源区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今后一个时期还将受到一定制约。但是受水区的经济、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显著,开展区域对口协作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3年,国家发改委、南水北调办印发《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提出“天津市对口陕西省商洛市、汉中市、安康市水源区”。按照这一《方案》:到2020年协作互动格局全面建立,内在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把水源区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和谐、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态文明地区。
     
      至2015年,天津、陕西《对口协作规划》和《对口协作工作实施方案》已经批复实施。两省市共同确定了2014年、2015每年2.1亿元、“十三五”期间每年3亿元的对口协作资金规模。2014年,天津市落实对口协作资金2.1亿元,已支持了陕南三市70个项目建设,2015年对口协作项目也已经下达。
     
      两省市之间的对口协作工作,将在陕南水源区生态产业、环保设施、公共服务、科技转化、经贸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展开合作。2015年下达天津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项目34个,其中生态建设类项目28个,产业发展类项目1个,水土保持类项目2个,培训类项目3个。项目涉及污水垃圾、流域治理、园区项目建设等领域,落实对口协作资金分别达到数千万元。
     
      与此同时,陕南三市也与更广泛的京津冀地区展开了经贸合作。以汉中市为例,一年中已与北京市签订两个务实合作协议。在2015年9月汉中市政府与北京市旅游委员会签订《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之后,11月12日汉中市政府与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签订《农业经贸往来和务实合作框架协议》,争取早日实现“汉货进京”、“京客游汉”、“京企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