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技术法官”老耿

16.07.2015  10:58
        老耿名叫耿长义。今年58岁了,资历老,在法院干了二十多年,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耿。老耿在法院干得是对外委托鉴定、组织公开摇号、现场勘验监督……尽管他不是坐在高高的审判席上,但他干得都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活,难怪在同事们眼里老耿就是一名“技术法官”。 

        一分一毫都不能出差错 

        6月30日下午,记者总算见到了耿长义,他正在给一位当事人讲解司法鉴定的流程。尽管两鬓花白,但老耿看上去状态不错,待人和风细雨,讲解、登记、收录……一切都不紧不慢。 

        “干这份工作主要得心细,一分一毫都不能出差错。”老耿告诉记者,和法官做堂办案,适用法律不同,司法技术室是法院的司法辅助部门,主要负责对外委托鉴定、检验、评估等工作。鉴定、评估意见是法官裁判、执行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案件审判和执行的质量。“在法院工作,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会不停地找你,无论是电话咨询,还是上门询问,作为司法技术法官都要细心、不急不躁地回应,这样才能化干戈为玉帛,真正体现司法为民”。 

        今年年初,他凭借着耐心细致,及时发现一起拍卖公告中的失误。那是老耿承办的一起房产纠纷案,他在审查司法强制拍卖公告时,发现拍卖公告中的拍卖参考价有误,比实际金额差了100元。 

        “这是一起案件标的高达千万元的案子,这100元看似无足轻重,但法律后果大相径庭,关系到人民法院的公信力。”老耿说,如果当事人对拍卖底价提出异议,前期的所有工作都得推翻重来。他当时敏锐地发现了错误,冒着寒冬的风雪,即刻带着案卷前往拍卖公司核实、重新对账,直至登报更正。他说:“只要是当事人的合法利益,都要不差一分一毫地维护它。” 

        “心中有法,要按规矩办事” 

        “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操作细则”、“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采访中,老耿强调最多的就是“法律”和“程序”。在他看来,心中有法,要按规矩办事,是一个法官尤其是技术法官不可或缺的品质。 

        四年前,老耿就妥善处理过一起备受社会关注的闹访案,和许多他所承办的其他复杂疑难案件一样,老耿凭借着办案的公正和程序透明赢得了当事人的信任。案件缘起于西安市一市民庭院中的槐树“古树”名号被撤,当事人向法院请求认定自家院里的槐树属于“古树”,还将西安市绿化委员会告上法庭。“当事人还请来西安各大媒体报道此事,一时间,这起典型的“民高官”案件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曾和老耿一同办案的张斌科长回忆说。 

        老耿承办“古树鉴定案”后,他立即着手寻找鉴定机构。在西安市中级法院鉴定机构名册中没有针对“古树鉴定”的鉴定机构,老耿通过多方寻找,先后在西安找了三家机构,当事人均不信服,认为这些机构均听从于政府,紧接着开始长达三年的上访。为了伸张当事人的权利,查明其据以力争的事实,老耿又前往北京,前前后后几乎跑遍了所有跟林业有关的部门,先后咨询国家林业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最终,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业专家主持鉴定,国槐年龄为70余年。程序透明,全程有据,当事人最终罢诉息访。 

        “法官不好当,群众一根烟都不能接” 

        “法官不好当。”老耿坦言,和同事外出办案时,群众的一根烟、一瓶水都不能接,尽量避免当事人的猜疑。 

        有家属对鉴定结果不服,睡到法院不走,甚至跪到技术法官面前不起来;鉴定结果对自己不利,指着技术法官的鼻子骂,往技术法官脸上吐口水;黑社会性质团伙拉着狼狗恐吓技术法官,甚至聚众围攻……这么多年,老耿经历太多。他告诉记者,自己经常会反思是不是自己工作做得不到位,或者说话太直?他理解当事人可能因为自己的鉴定结果输掉官司而极度郁闷,他明白打官司很难,一纸判决,可能就是生死决断。“拿国家的钱就要把工作做得问心无愧,要对得起这份工作和当事人。”老耿说,遇到当事人不理解时,他们不会躲闪,尽量沟通疏导,把相关法律法条解释透彻。 

        如履薄冰,精益求精,这种复杂心态也许只有办案技术法官才能体会。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技术室主任王连生告诉记者,西安中院司法技术室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在发展壮大,目前在对外委托、科学技术专家库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法院前列,成为全国司法鉴定先进单位。这些成绩的取得,就是因为有了像耿长义这样心中有责,夯实案件事实的技术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