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礼泉:干部告别“心浮气躁” 扑下身子为民服务

19.09.2014  20:14

 

  新华社西安9月14日电(记者陈晨、都红刚)种了半辈子地的陕西省礼泉县高蔡尧村农民高金荣最近在忙活一件“时髦事”:把家中庭院修葺一新,挂上大红灯笼,办起了农家乐。当上“老板”的他还没回过神,已经有外地游客登门“尝鲜”,连在省城务工的儿子也回家来准备料理生意。

  就在半年前,老高还不敢奢望这样的“华丽转身”。作为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别的村发展得风风火火,但在与唐太宗昭陵近在咫尺的高蔡尧,村民却眼睁睁看着游客“转完景区,扭头回家”。“也怨不得游客,咱村自然条件差,长期不通水、不通路,晴天半身土,雨天一腿泥,游客来这里干啥?”高金荣回忆说。

  礼泉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百姓反映强烈的发展致富问题,突出打通“最后一公里”,把为民服务落到实处。全长2.5公里的通村公路修到了高蔡尧,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垃圾也有人回收,村容大为改观。在有关部门的帮扶下,老高和乡亲们开起了农家乐。不仅如此,以往很难见到的县领导也成了村里的常客。

  “群众发展缺门路,说到底还是个别干部在工作上、作风上存在问题。”礼泉县委书记孙矿玲坦承,深入调研后发现,群众反映的有些问题过去抓过但没有抓好,有些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尽管整改任务繁重艰巨,但不抓整改就没有出路。

  流经礼泉的宝鸡峡干渠原是当地农田灌溉的“惠民渠”,但近年来多条通村公路修到了渠面上,开放式设计的渠道“直逼公路”,发生多起行人溺亡事件,成了危及群众安全的“老虎渠”。礼泉县在整改中,投资300多万元为渠道安装了15公里护栏,让百姓不再“悬着心”出行。

  作为陕西起步最早的果业基地,苹果一度被礼泉群众视作致富“金果”,但如今“老地基”也遇到了发展“新问题”。“品种结构不合理、苗木繁殖体系滞后,管理粗放、优果率低,储藏加工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不高”,主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钟伟在调研报告中列出了以上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礼泉制定了果业升级五年规划和75万亩果园分类管理方案,推进果业升级。“果子质量不高,‘皇帝女儿也愁嫁’。现在县里帮着推广间伐新技术,一亩地至少增加两三千元收入,咱果农也有信心了。”烟霞镇严峪村村民刘万财说。

  为解决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四风”问题,礼泉县陆续开展了20项专项整治活动。会议数量和文件总量下降31%,三公经费比去年同期下降35%。对全县25辆超标公务车全部拍卖,整改85间超标办公用房。重点整治科级以上干部家属、子女“吃空饷”问题,查处56人。

  扎实整改换来的是干部思想作风的深刻变化。礼泉县林业局办公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各办公室水泥地面、白灰抹墙、木头窗框,办公条件原本就不算好。在清理超标用房时,局党组书记何永学从20平方米的套间内搬了出来,和一名副局长挤进了一间不到12平方米的小办公室。此前,“一人一间”曾是局党组成员的“标配”。

  “原先总觉得咱们局条件差,超标一点也情有可原。现在搬进小办公室,不仅没有影响工作,还改善了一般干部的办公环境。来办事的群众也说,领导房子小了,接触起来更亲切。看起来是个小事,但破除的却是干部的特权思想。”何永学说。

  礼泉县距离咸阳市只有35公里,11名县委常委仅有2人家在县城。以往市里开会、家中有事,个别干部往往借机“溜号”,频频“走读”。在整改中,礼泉县出台了治理县级领导干部“走读”十项规定,这一现象得到彻底扭转。在礼泉,不少群众反映说,现在干部们不再“心浮气躁”,往上跑得少了,也能沉下心为群众谋福利了。

  “以前很少能见到县里领导,现在隔三差五书记县长就来村里转转,问问大家都在忙活啥,还有啥困难。领导不摆官架子了,对群众态度热情了,咱村民嘴上不说,但心里都能感受到干部作风的变化。”高蔡尧村党支部书记袁志宏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