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精心呵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14.02.2015  09:48
 

  2014年12月12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运行的首日。这一天,居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主体地位”的陕西,可以郑重自豪地向国家汇报:陕西境内657公里长的汉江,水清如镜,出境水质完全符合国家Ⅱ类标准。 

  打开中国地图,就可清晰地看到: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地总面积6.27万平方公里,占整个中线水源地面积9.52万平方公里的66%。同时,在“北调”的“南水”中,陕西境内的丹江、汉江年均入库水量284.7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年均入库水量408.5亿立方米的70%。 

  今天,在整个陕西水源地,不论是城市、乡村,还是大山的深处……900多万人,谁都知道,脚下这片土地上或窄或宽的河流,将流向哪里;未来,它的水质和流量,对于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永续运行,意味着什么。 

  一 

  国务院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9年来,陕西为确保水源地“水质长期稳定达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规划目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最为直观的“点源污染”治理方面,水源区三市以“手术刀治疗”为先导,关、停、并、转、迁了370多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同时,又进行了大面积“药物治疗”: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及工业园区、移民集中居住区环保设施。目前,水源区54个市、县(区)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已全部建成运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 

  在隐形且是最根本的“面源污染”治理方面,2007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启动后,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南水北调办等部委支持下,水源区内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28县区,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保护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质、实现一江清水供京津为目标,在全境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工程建设。

  截至目前,陕南累计治理小流域470条,治理水土流失1.3万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2.08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27万公顷,退耕还林逾千万亩,完成总投资近20亿元。水源区内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田、林、路、塘、渠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使脆弱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工程的防御体系,大大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流域内因瘠薄土地所形成的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有效控制。昔日许多山洪灾害严重的荒山、荒坡、荒沟,如今已变成林木茂盛、鸟语花香、溪流潺潺的百姓乐土。 

  据最新监测,项目区年均保土能力已达到5000万吨,蓄水能力已达到4.3亿立方米。 

  二 

  陕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在6.27万平方公里的汉丹江流域内,每年大量的农作物都要使用上百万吨的农药和化肥。陕西著名水利专家李占斌告诫:“当水源地的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未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将是地域广阔的农村面源污染。” 

  “南水北调”70%的供水量来自陕南。从地图上看,这里“八山一水一分田”。“八山”,以松软易滑的岩石为主,地质环境非常脆弱,强暴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崩塌,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而“一分田”内,坡耕地就占耕地总面积的66%,其中汉滨、紫阳、镇巴、略阳等县,25度以上的坡耕地就高达70%以上。 

  虽然陕南地质构造特殊,却要“养活”近千万人口,还肩负陕西“粮油基地”重任。目前,陕南水稻、油菜产量均占全省70%以上。这里还有规模及产量居陕西之首的茶叶、柑橘、生猪三大产业,以及众多优势产业,诸如药材、烤烟、桑蚕、魔芋、水果、蔬菜…… 

  在这个“人与地”竞争如此激烈的地方,在这块南水北调中线“极其珍贵的水源地”内,农业的规模和产量仍在逐年增长。虽然其增长的背后因素很多,但“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惊人却是重要原因。据相关部门保守估算,陕南三市年化肥施用总量为113万吨,仅汉中一市就达59.25万吨,农药745吨。 

  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作物的规模、产量和效益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为“农业面源污染”,尤其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从2007年起,在陕西水源区实施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中,已彰显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主体地位”。水保工程的“林草措施”,增强了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少了暴雨对地表的打击和冲刷,控制了农田的径流;“工程措施”有效地拦截了地表径流和流失的表层土壤,变“三跑田”为“三保田”(保肥、保土、保水)。目前,水源地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平方公里,拦截流失土壤5000多万吨,拦截地表径流4.3亿立方米,控制面源污染物下泄率达40%。 

  目前,陕西在传统小流域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基础上,正在将一种新型综合治理模式——“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把水土资源保护与农村化肥农药、生活污水、垃圾等面源污染防治结合在一起治理)植入“中线”水源地,且这种治理模式正呈逐年扩大趋势。 

  三 

  汉江,之所以最终被国家确定为南水北调中线“北上”的江水,那是因为这条江,尤其是这条江的上游(发源地至丹江口水库,含丹江),是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中的“白菜心”——一条最清澈的江水。 

  由于汉江的“天生丽质”,近30年来,这块“宝地”始终作为国家的一个特别“禁区”——严格限制大规模工业开发。并成为之后漫长的“长治工程”和正在实施的“丹治工程”的核心地区。 

  在去年7月10日全国政协“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主席马中平表示,陕西南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上游,为丹江口水库提供了70%的水源。目前的水源地上游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环境保护和促进发展,投入需求大与当地财政紧张这两对矛盾。“陕南三市占陕西省面积的30%,人口的25%,但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12%和4.5%。受限于水源地保护,不能上大型工业项目,不能上大型产业,陕南三市的城乡居民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4%和73%。”因此,他建议,要建立汉丹江水源保护的长效机制,将陕南水源区设立为国家级生态文明改革试验区,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增长机制,加大对水源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当地老乡也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记者:武盾)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