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金牌动力踏上新“长征”

11.12.2014  16:17

昨天上午,近百人聚集在位于西安航天基地的航天 科技 集团六院,举行“打造新动力,推举新梦想”宣誓出征仪式。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引人注目,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六院科技委主任,参加过第一次长征火箭发射东方红卫星,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和技术带头人之一的张贵田。

1961年,归国后的张贵田参加了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可贮存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国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处在初创阶段,物质条件简陋,技术基础匮乏,而国际上已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则严守机密,密不透风。”张贵田和同事们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技术考验,其中一个重大的难题——火箭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的问题。为此,张贵田提出“液相分区法”,有效抑制了不稳定燃烧,为我国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开辟了道路。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开始了我国航天事业新纪元,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东方红一号。作为直接参与人,张贵田向记者讲述了幕后的故事。

1965年,国家下达了651工程任务,即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这需要新研制运载火箭第二级液体发动机,张贵田担任运载火箭发动机主任设计师,这是我国研制的第一台高空发动机。

1970年1月,新研制的运载火箭用这个发动机进行了飞行试验。从外测、遥测数据分析二级发动机的高空点火、启动、关机等都很正常。但他仍不放心:在实际飞行中,发动机在高空工作的情况到底怎么样?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到火箭残骸落区去寻找试验发动机的残骸,以便更准确地验证分析发动机的工作情况,做到眼见为实。当时已经临近春节,他不顾家人对春节团聚的期盼,主动要求到远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落区寻找发动机的残骸。经过分析,证明飞行试验中二级发动机工作状况良好,设计合理,为发射卫星用的发动机可靠性评估找到了依据,他心里这块石头才落了地。

从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到2014年12月7日的资源一号04星,长征系列火箭完美履行了200次的使命,将248个航天器送入轨道。而张贵田也由当年的青涩小伙,成为了如今84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今后,我国卫星的发射密度将更大,对发动机的要求也将更高。”采访中,张贵田透露,未来两年,我国将有三种新型号的长征火箭首飞,其中长征六号计划明年发射,而长征五号计划于2016年发射,两者的动力均来自航天六院最新研制新一代大推力液氧煤油和液氢液氧发动机。这次采访结束的几天后,航天六院研制的火箭发动机将踏上第201次长征火箭发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