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陕西省渭南市东雷抽黄灌区项目改造让灌区群众更满意

20.08.2015  09:54
      7月份以来,渭北高原持续高温干旱,笔者在陕西省渭南市东雷抽黄灌区新民系统最末端的营里村看到,正是拔节生长期的玉米绿油油的,秆壮叶厚。地头渠水汩汩,正在浇地的宋忠善老汉,手拄铁锨,站在地头,唱着秦腔,从容悠然。
  
      尽管连日高温干旱,但田野里没有焦急等水的人群,更没有争水的现象。宋忠善老汉讲,如今渠水稳定及时,浇地省心多了,再不像以前,渠里的水时有时无、时大时小,为浇地一家人白天在地里等,晚上在家里盼,经常几天几夜从家里到地头打转转。宋老汉讲,玉米蹲苗时全村浇了头茬水,现在已浇二次水。宋老汉亲身经历的正是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沿黄大型抽水泵站改造项目给抽黄灌区带来的巨大变化。
  
      东雷抽黄工程是一座以黄河为水源的大型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灌区分4个灌溉系统,拥有干支渠51条,总长350公里,建有各级抽水站28座,安装各类抽水机组133台,总装机容量11.86万千瓦,最多9级提水,累计扬程331米,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该工程自1979年灌溉受益后,至2000年累计渠首抽水21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400万亩次,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使过去贫瘠的渭北旱腰带成为陕西重要的粮、棉、果、蔬生产基地。
  
      但由于长期的灌溉运行,特别是抽引黄河高含沙水质,造成大量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渠道沉陷,衬砌板脱落,严重影响输水能力;机电设备不仅磨蚀老化严重,而且有12类370台(套)机械与电器设备超过报废年限,仍在灌溉运行;设备技术性能差,运行成本高,安全事故多,水泵出流衰减快,正常灌溉难以保障;同时由于设备陈旧,运行时噪声大,大修周期短,检修频繁,加之机房均建在低凹处,通风条件差,夏灌期间溽热难耐,劳动环境差、强度大,影响了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劳动热情。
  
      自2001年起,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与沿黄大型抽水泵站改造项目在东雷灌区相继实施,让该灌区如久旱逢甘霖。为了抓住并用好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东雷抽黄灌区管理局以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工程安全为根本,创新管理制度,建立了上有项目领导小组宏观控制,中有项目办协调管理,下有财务、机电、工程、自动化四个专业组具体实施,相互促进、监督的管理机制。建设中,严格执行项目“四制”规定,坚持工程质量全面创优、工程建设事故率为零、泵站改造走科技创新之路的原则,已完成干支渠改造38条共计282公里,改造和新建渠系建筑物1372座,打通了瓶颈制约,消除了险工险段,极大地提高了输水能力。同时,完成了14座泵站改造,更换水泵机组62台(套),改造变电站12座,更新高低压开关柜150面,全部淘汰了超期服役、国家明令禁止的电气设备。改造后的机房和干渠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监控,机房的面貌焕然一新,职工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环境大为改善。由于项目安排科学合理,泵站改造与渠道改造同步,改造后的泵站在灌溉高峰期均能达到全负荷运转,流量大,出流稳,大大加快了灌溉进度,解决了群众浇地难的问题。
  
      东雷抽黄灌区管理局在抓好项目实施的同时,坚持建管结合、建管并重的原则,对改造过的渠道实行标准化管理,做到定人、定岗、定责,管渠、管水、管路相统一,各站对工程设施实行月检制度,管理局实行季度百分制考核管理办法,按得分情况计发个人收入,提高了管护水平。管理局对改造过的泵站实行单站成本核算,内部精细管理,促进了常态化、范化管理,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工程效益。灌区年均斗口引水由改造前的4600万立方米,提高到8000万立方米,去年完成斗口引水1亿立方米,创造了灌区投运36年来的新纪录。同时,能源单耗大幅度降低,斗口每立方米水平均用电由1.33千瓦时降低到1.14千瓦时,下降14%,年均节约电量1120万千瓦时。截至7月22日,今年已完成斗口引水8500万立方米,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年度灌溉引水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