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首次在维嘉海山搭载科学家下潜作业

01.05.2016  10:55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日在西北太平洋维嘉海山的西北侧成功完成科学应用下潜,这也是“蛟龙”号首次在这一海域搭载科学家进行下潜作业。

  据现场指挥部介绍,此次下潜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潜航员唐嘉陵担任主驾驶,搭载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姚会强和潜航员学员杨一帆。“蛟龙”号于当地时间4月30日8时03分布放入水,16时05分回收至甲板。水中时间8小时2分钟,海底作业时间5小时24分钟,最大下潜深度达2258米。

  本次下潜开展了4千米的近底航行观察,拍摄了大量海底视频照片资料,采集砾状结壳57千克、巨型底栖生物样品9个,其中海绵4个、珊瑚和虾各2个、海星1个,近底水样8升,还开展了对潜航员学员的海上实艇下潜培训。

  “我们在2240米至2270米和1490米至1560米这两个不同水深范围都发现有连续分布的板状结壳成矿带。通过近底观察,我们发现下面成矿带范围的生物量比较少,而上面成矿带范围的生物量比较多,主要是海绵、珊瑚等,” 姚会强说。

  维嘉海山位于麦哲伦海山链中部,是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所在地。此次“蛟龙”号下潜作业的目的之一,是验证多波束回波强度技术在富钴结壳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潜力。“目前初步发现回波强度高的地方的确是对应板状结壳分布区,当然这还有待继续研究确认,”姚会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