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粮仓”秋收进行时 农作物综合利用不断纵深

16.10.2022  22:20

  广网北京10月15日消息秋收进行时,各个主产区抢抓农时,加速推进秋粮收获。相应加工工艺、储粮技术不断迭代更新。

  地方抢抓农时加快秋收进度(总台记者吴刚卢正桥摄)

   黑土地上玉米喜获丰收

  吉林,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是我国重要的“黑土粮仓”。在位于松辽平原腹地的吉林农安,9000多亩玉米迎来收获期。一台台收割机在金灿灿的玉米地里穿梭作业。记者看到,今年玉米长势喜人,色泽金黄,籽粒饱满。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收获期预计持续到10月下旬。

  收割机在玉米地作业(总台记者徐洋摄)

  村民陈忠国对秋收充满信心。“今年玉米产量非常好,又是一个丰收年。我们合作社出动了5台收割机进行作业,用不了几天就能收割完毕。机械收割的效率非常高,省时又省力。

  对于玉米收割来说,一大难题是如何处理玉米秸秆。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收割机一边收割,一边就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秸秆还田覆盖在地表,像给黑土地盖上了一层被子,避免表层黑土不受风蚀水蚀。同时,秸秆腐烂在地里,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有利于培肥地力,使黑土地变得越来越厚。

  在田间地头,记者还看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给黑土地“做体检”,持续观察秸秆还田的效果。“通过优良品种筛选、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等技术,实现黑土保育与粮食稳产增产协同发展。”科研人员陈学文说。

   透视玉米“深造之旅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构筑起国家粮食安全的“金色堡垒”。随着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玉米深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此时此刻,多地的玉米深加工车间一片忙碌。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田间地头的金黄玉米经过收割和脱粒,搭上运输卡车来到加工厂,开启“深造之旅”。整车的玉米粒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进入地下的输送通道。第一站先过个“安检”,目的是把石子、沙土等杂质清理出去,得到净粮。

  工人在深加工车间操作设备(总台记者姜萌摄)

  接着,玉米粒要在密闭的钢罐里泡一个“酸性澡”,然后再经历研磨机和离心机的“千锤百炼”。这样一来,玉米粒中的淀粉就被逐步分离出来。呈乳状的淀粉经过进一步的分离、洗涤,一部分进入脱水干燥工序,变成商品淀粉出厂,就算“提前毕业”了,另一部分则继续“深造之旅”。

  淀粉乳水解为淀粉糖,再经过发酵与聚合工艺,变成高分子聚乳酸材料。工人们将聚乳酸颗粒在高温下融化,融化后的粘稠液体被注射到各种模具内。经过冷却,由玉米“”成的吸管、刀叉、杯子、盘子等各种日常用品终于揭开“面纱”。和最初的形态相比,现在的它们身价倍增,市场需求旺盛。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玉米深加工制品被使用废弃后,可在土壤中降解,进而实现“从地里来、回到地里去”的循环。

  玉米深加工车间中的机械臂(总台记者裴洋摄)

   科学储粮有“新招

  秋收时节,如何让农民减损增收,科学储粮非常关键。

  秋收中籽粒饱满的玉米(总台记者於大贺摄)

  这两天,吉林松原的农民林艳龙正在自家院子里安装“玉米”。玉米棒水分高、存放难,过去一般的做法是等到秋收结束后,直接随市场价就卖了,还要扣除相应的烘干费。今年,当地将科学储粮技术直接送到了家门口,鼓励农民安装“玉米栈子”。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玉米栈子”一般3米多高、内宽1.6-1.8米,由钢管和铁网或聚丙烯网制成,远远看去如同一栋“迷你楼房”。收回来的玉米棒存放在“玉米栈子”里,既解决了通风问题,还不用担心存储安全问题,农民想什么时候卖就什么时候卖。

  林艳龙算了算账,安装“玉米栈子”后,加上一些政策补贴,自家的180亩玉米一年可增收六七千元。

  为了减损增收,各地因地制宜推广科学储粮技术。在一些地方,各种成本低、易操作的立体储粮用具正在得到应用。

编辑:赵鹏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