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追捧IP伤害了谁?
这几天,中国的编剧们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了一起,只为抵制一家公司——阿里影业。
起因源于日前一场名为“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的论坛,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的一番言论彻底激怒了编剧们。“现在没有IP是没法拍电影,这是肯定的。”除了这样赤裸裸鼓吹IP的言论,他的发言中,最让编剧们愤慨的是所谓的创新剧作模式,“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我们会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哪个人写得最好,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然后我们再在这些大导演的带动下找专业编剧一起创作,我们觉得这个是符合超级IP的研发过程。”
这番话让我想起了正在热映的好莱坞IP电影《饥饿游戏》。在徐总所谓的创新模式中,优秀的网络写手成了各区选出的“贡品”,只有通过激烈厮杀成为最终唯一的获胜者,才能够逃出,获得金光闪闪的“署名权”和大把钞票。而其他写手只能沦为炮灰,付出的精力和创意得不到任何报酬。
所幸在电影中,这种残暴的独裁统治最终被“大表姐”带领的起义军推翻了。如今编剧们也要起义了,宋方金、余飞、王力扶等一大批业内人士直言将不和阿里影业合作。这不仅仅是因为“不会再请专业编剧”这几个字触到了编剧们的痛点,更是因为其言论中透露出来的对创作者的极其不尊重,不只是对专业编剧的轻视,网络写手也成了他们圈养的角斗士。
在我看来,“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哪个IP最初诞生时不是原创作者的心血呢?两者真正的区别不在于创作者的水平和心态,而在于资本介入后的选择。对于疯狂逐利的资本来说,选择IP,就意味着选择了一定的观众基础,也就相应规避了不少市场风险;而且IP是现成的、大量的,拿来改编一下即可上马,不像原创作品更需要耗时打磨。显然,IP电影是更短平快、更安全的赚钱方式。因此,徐远翔的言论并不奇怪,作为商人他关心的仅仅是利益,而编剧们所看重的是对电影的热爱、对创作的尊重,在商人眼里,从来都不值钱。以前,传统制片商可能还会拿情怀说事儿,对获奖耿耿于怀,但在互联网全面入侵电影业之后,这些东西早就被大数据、票房所替代了。所以说,根本不存在原创与IP“谁煎谁”的问题,而是资本在坐山观虎斗,从中榨取利益的最大化。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更让我感到受伤的是徐远翔抛出的“屌丝购票心理学”。在他看来,中国电影观众集中在19到29岁,因此他认为拍电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有一个IP,第二是强大的明星阵容,韩国、意大利以及台湾这些地方,导演身价比明星低多了。这个故事虽然很烂,但是有很多明星阵容,我至少看张脸也可以。第三条,你这个电影有没有概念,有没有可逆袭的可能性。如果这三个条件一条都不具备,你肯定是颗粒不收。”把所有的观众都视为“屌丝”,视为“只看脸不看故事”的脑残粉,把电影仅仅视为赚钱的商品,这样的人做到了阿里影业副总裁的位置,确实让人替马云捏一把汗。
就算冷静下来逐条对应徐总所说的三大条件,似乎并不是什么赚钱秘方。内地票房冠军《捉妖记》就是原创故事,暑期档黑马《大圣归来》就根本没有明星脸,“跑男”大电影倒是三条都具备,票房不也是扑街了吗?
尽管阿里影业CEO张强事后澄清说,“阿里影业对于编剧等专业人士的尊重一以贯之,从未动摇。”但阿里影业对IP的疯狂追捧仍然不可否认。不管是其投资的第一部电影《摆渡人》还是前不久发布的《三生三世》,都是典型的IP电影。张强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5年支撑好莱坞业绩的《蜘蛛侠》、《变形金刚》、《复联》系列都是根据超级IP改编的,IP是这些电影的核心竞争力,“甚至不依赖导演,换个导演观众也能接受,像《速度与激情》”,而这也是阿里影业的未来方向。不依赖专业编剧,甚至不依赖导演,只依赖IP,这样的互联网电影公司确实太颠覆了。
马云曾在投资文化产业时说过这样一番话,言犹在耳:“中国现在的问题是,有钱没脑子,文化太差,口袋满了,脑袋空了,如果文化产业不起来,中国就是个暴发户国家,不能持久。”可惜的是,阿里影业目前在做的就是暴发户式的文化产业,砸钱囤积一堆超级IP,然后坐等变现赚钱。
资本原不是坏事,关键看怎么用。在我看来,像阿里影业这样不差钱的公司,完全可以在赚钱之余做点有文化、有品位、有情怀的电影,毕竟中国电影一年的总票房还不及双十一淘宝销售额的半壁江山,这点风险还应付得了。就算真的砸钱拍出了中国版“变形金刚”,只怕大家的脑袋也还是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