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的渭南使命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提出“陕西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抓紧构建国际化合作新平台,办好丝博会”的重要指示。“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五年来,陕西充分发挥古丝绸之路起点、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核心区和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新优势,着力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发新格局,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东中西地区联动发展。
作为陕西的东大门和黄河金三角区域的文化名城,渭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从古丝路历史长河中汲取能量,塑造品牌城市新形象,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搭建友好城市合作平台,力推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与西安形成同力,共同助推“一带一路”核心区的枢纽经济、门户经济和流动经济建设。
古丝绸之路的物质、交通、文化起点
渭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享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之美誉。周、秦、汉、唐上千年来,渭南一直是古都长安的京畿重地,自古以来号称“三秦要道、八省通衢”。
渭南在古丝绸之路的形成以及丝路贸易发展繁荣史上肩负着重要使命。渭南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个起点不仅是物质起点,还是交通起点和文化起点。渭南处在承东启西的地理区位,贸易通达,丝路货物从渭南起运,渭南是古丝绸之路起点的东大门,是通向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文化、经济、贸易的大通道。
在丝路贸易兴盛的2000多年间,古丝路沿线布满了渭南商人的足迹。甘肃兰州、天水等丝路重镇的商业萌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渭南商人的往来贸易。吉尔吉斯斯坦陕西村很多都是渭南人的后裔。渭南商人与阿塞拜疆姑娘的爱情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渭南商人在中外交往中形成了具有陕西文化特色的渭商精神,概括为厚德从医、诚实守信、不辞艰辛、创新开拓、造福桑梓,为今天人们提倡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提供了渭南写照。
以产业优势助力“一带一路”
时隔千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和关中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提出,渭南再一次站在了丝路复兴的最前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渭南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副中心城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次核心城市,这是渭南市委、市政府对渭南结合国家战略方针提出的两个城市定位。渭南围绕这一定位,依托国际化的合作平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力推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优势提振城市综合实力,在新时代延续“一带一路”建设的渭南使命。
渭南地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内, 利用靠近西安的良好区位,渭南可以统筹陕西科技资源——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大专院校以及科研机构拥有一批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再加上本地的陕西铁路工程技术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渭南技师学院等一批职业学院,可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科学技术助推产业升级优势明显。
五年来,渭南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不断开展招商和特色产品宣传推介,吸引更多名企来渭南投资兴业,推动与国内外投资伙伴在经贸、产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长期务实合作,努力打造“一带一路”内陆开放新高地、投资兴业大平台。随着蒲城70万吨烯烃、华县派尔森、澄城烟厂技改、沃特玛新能源、3D打印基地等工程相继建成投产,渭南加快形成清洁能源化工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高端食品医药、绿色冶金建材、新能源汽车、3D制造和光电产业六大优势产业集群,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产业体系使渭南有实力成为“一带一路”产业聚集的投资洼地。
借助国际友好城市平台,渭南组织多批政府代表团赴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招商,召开渭南投资优势说明会,宣传推介渭南优势产业,拜访星雅集团、韩国三星、LG集团、斗山重工等国际知名企业,加快推进物流产业园、医药美容产业园等国际合作项目落地开花。将于5月开幕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渭南将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渭南友好城市产业合作大会。本次大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旨在将友好城市优势产业资源集中导流至渭南,持续推动渭南产业集聚、融合、创新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渭南)友好城市商贸展销中心和创新产业园项目落地。
2017年4月,由渭南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办,国声智库文化发展中心、工信部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PPP咨询与采购中心、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PPP中心)支持的“渭您而来·携手共赢”渭南(北京)经济合作周在北京举行,这是渭南市近年来在北京举办的一次高规格招商引资活动,是深入落实陕西省政府与北京市政府签署《深化京陕合作框架协议》精神的重要行动,有助于创新央地合作,吸引更多的央企、名企来渭南投资兴业,加快转型升级,奋力追赶超越。合作周期间共签约项目14个,签约总额388.3亿元,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高新技术、旅游三产等领域,分别落户于渭南市12个县市区。
作为渭南倾力打造的最具发展潜力、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新城、经济强区和田园都市,渭南经开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两园一城”(国家食品产业园、百亿级的商贸物流园、中国酵素城)建设。近年来,渭南经开区相继引进了青岛啤酒、上海申华、四川濠吉、中垦乳业、广东日丰、成都红新国际、华能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和商贸物流两大特色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食品产业和生物发酵产业,尤其是与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国家级生物发酵特色区域——中国酵素城。精做加法,细作减法,渭南经开区绘就出一幅食品产业、商贸物流、中国酵素相辅相成的产业发展大格局,为渭南转型发展增添了活力。渭南经开区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共建“一带一路”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中,积极对接智库资源,推动区域文化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为丝路旅游注入品质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赋予了渭南丰富的旅游资源。著名的西岳华山风景区誉满中外,奇险峻秀居五岳之首,目前已成为融康养、度假、娱乐、游览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风景秀丽的洽川,融“山河湖滩泉”于一体,是黄河流域最大最完整的干流湖泊型湿地风景区。以唐桥陵为代表的规模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一展盛唐雄风,更是中国封建皇室宫廷文化的缩影。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韩城,游客可瞻仰、谒拜司马迁祠墓,欣赏元代建筑“禹王庙”,观赏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元、明古建筑群和被誉为“东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党家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方面,华阴老腔唱红了春晚舞台,华州皮影戏、同州梆子、富平阿宫腔、合阳提线木偶、澄城尧头窑陶艺等特色突出、极具价值。
随着丝绸之路的再度兴起,渭南深感有责任让这些耀眼的丝路山水、文化符号再次绽放光彩。渭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促进渭南旅游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明确了将渭南建设为“具有山水灵气的陕西东大门”和“华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构建了“一核一心四带十区”产业发展新格局。2017年,渭南全市接待国内外客5330万人次,同比增长30.3%;旅游综合收入426亿元,同比增长31.9%。旅游经济指标位列陕西省第一方阵。
渭南“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提升城市品质。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将“旅游供给品质化”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四大目标之一。作为渭南城市建设主力军,渭南城投集团在过去5年为渭南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提供投融资服务,不断完善体育休闲、人文公园等城市配套功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位。2017年,城投集团项目总投资额达110亿元,年度投资额达到24亿元,实际完成19亿元。项目建设捷报频传:西海公园、渭河综合廊桥、人民公园及地下停车场、市政府幼儿园及其配套工程、渭水生态城等十几个重大项目在三秦大地渐次落地开花,渭南城投人将“变化与发展”的足迹留在这座城市。
2017年5月10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国声智库文化发展中心、渭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机构共同主办,渭南城投集团承办的“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博览园研讨会在渭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文明互鉴博览园项目展开热烈讨论。该项目旨在将“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的理念落到实处,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经贸与人文互动发展,向世界展示古丝路起点城市的品质魅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声智库名誉主任李国强指出,渭南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区位交通、政策机遇、历史积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渭南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抓紧“一带一路”合作共赢发展的重大机遇,塑造渭南品牌城市形象,持续深化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互通互联,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为世界走进渭南搭建平台,为渭南走向世界畅通渠道。
李国强认为,渭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五年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不少地方还存在痛点,影响了渭南优势的深度转化。例如,渭南没有成立专门致力于“一带一路”协调服务的机构,没有形成推进“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制,成为对外开展工作的短板。渭南缺乏服务“一带一路”的专职人才机制,渭南的招商、宣传、旅游、开发区各部分没有形成合力,“渭南+”、“渭南吸引力”有待强化。渭南缺乏集中展示渭南优势、渭南友好城市项目与产品的窗口,建议建设“一带一路”渭南友好城市发展网,为促进渭南与友好城市的互联互通搭建国际化平台。
编辑:高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