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新国企 用中国力量造就“海上巨无霸”

10.09.2018  16:14

  编者按“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五年来,正从倡议变为现实,共商共建共享,取得显著成效。8月10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和北京广播电视台在京联合启动天涯共此时——“一带一路”大型新闻行动第三季,国资委新闻中心派出两路记者随报道团队沿东南、西北两线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跨区域行进式”采访。国资委网站现推出系列报道【一带一路新国企】,聚焦沿途46家国企、近50个“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项目,讲述“一带一路”建设者的故事。

  用钢材量相当于3万辆小汽车,电缆长度达到北京至天津距离的十倍,排水量超过5个“辽宁号”航母的“海上巨无霸”,这就是中国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公司正在承建的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也是我国目前为国外承建的工程量最大、最复杂、技术要求最高的FPSO项目。它将把中国制造的高水准带到巴西,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

  烈日当空,海风湿热,在中国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公司的舾装码头上,600多名工人顶着高温正在进行FPSO集成吊装阶段其中一个模块的吊装,这项工作要持续进行五个月左右,为了确保就位的准确度,吊装工程后期最高时要有2000多名工人,采取滚动轮休的方式,在工作区域同时作业,才能保证工程进度按期完成。

  8月12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天涯共此时——“一带一路”大型新闻行动走进中国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公司(下文称“海油工程”)。在这里,记者们亲密接触了这个“海上巨无霸”。

  这是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全景。国务院国资委网站陈航摄

  从“烂尾工程”到“超级工程

  FPSO即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是当今全球海上油气田开发的主流生产装置,能对原油天然气进行初步加工、储存和外输,是集人员居住与生产指挥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海上油气生产基地,被外界形象地喻为“海上油气处理厂”。中海油工程青岛公司在建的P70项目最大排水量达35万吨,最高年产量相当于四分之一个大庆油田,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巨无霸”。

  “FPSO具有建造周期短、操作性强、利用率高等诸多优点;尤其在管网不发达区域,FPSO具有巨大的优势。其水深适应强,可适应20至3000米;目前为止,全世界约有210艘FPSO服役于世界各大油田,约占所有浮式平台总数的70%以上。”巴西石油FPSO项目副经理兼设计经理杨健这样告诉记者。

  海油工程青岛公司承建的这个代号P70的项目所有者是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以下称“巴油公司”),项目总长316米,相当于三个足球场的长度,总宽74米,投产后产油量可达15万桶/天;产气量为600万立方米/天。

  2009年,国际原油市场供不应求,油价飙升,巴西顺势推出了“8条船(P66—P73)”自建自营计划,希望通过打造超大规模的FPSO来大幅提升石油产量,P70便是其中之一。但2014年巴油公司爆发腐败丑闻,压力之下宣布暂停与涉及腐败案的23家承包公司的合作项目,P67和P70也被迫停工,成为“烂尾”工程。

  这个不折不扣的大工程,建造难度极高,挑战非常大,全球范围内有能力承担这一工程的公司屈指可数,且因是二手工程,工期紧张,很多公司不愿接手。“但我们既有能力,也有信心能把它干好。”杨健说。

  2015年5月,海油工程作为P67和P70两个项目的中标商,全权负责从设计、采办、建造到集成、调试的所有环节,由二级承包商升级成了总包商。

  P70的建造包括上部油气处理模块和船体两部分。在上部17个模块中,10个模块由3家巴西承包商、1家亚洲承包商承建,运输到青岛集成安装,剩下的7个模块则由海油工程负责建造,这些都是对现有技术力量极大的挑战和考验。

编辑: 石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