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焦虑症”蔓延? 观点:跟几胎无关
“13岁少女用自杀逼父母放弃已怀孕近14周的胎儿”;“5岁女孩不满母亲生二胎,弟弟出生后认奶奶当妈”……接连曝光的子女反对父母生二胎事件,派生出了新名词“一胎焦虑症”,并在网络上激起了出乎人们意料的大范围争论。
但当我们试图从各种视角去厘清这个问题的时候,却发现“父母生二胎是否需要征得子女同意”的问题并没有成为公共讨论的必要——
因为“以死相逼”让父母放弃二胎的孩子,和“以死相逼”干涉子女择业择偶的父母,都是极端家庭关系的个例。这个话题之所以能激发人们莫大的讨论热情,或许是因为我们的家庭关系面临着各种拷问。
体验
我说“不”的时候,
并不懂妹妹意味着啥
陈念(化名,24岁,有一个比自己小6岁的妹妹):我六岁的时候,我妈意外怀孕(反正她是这么说的),当时也问过我这样的问题:妈妈给你“抱”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好不好?我当时的反应很果断:不要,你抱回来我就把他(她)扔厕所里冲走,我去跟姥姥过,你一个孩子都没有——现在我们家有时还拿这个开玩笑,但我完全想不起来自己当时怎么会那么“恶毒”。
其实那个时候,我根本不明白一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意味着什么,只是直觉比我小的孩子会更受宠。不光是爸妈,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逢年过节大家一块儿吃饭的时候,都是越小的孩子越受宠。
幸好他们没把我的话当真,说了几句“你这么厉害”之类的就一笑了之了。事后证明,我自己把这件事忘得更快。一直到我妈在医院生我妹妹那两天,我还是因为担心我妈,才从心里讨厌这个未来的弟弟/妹妹;但是等我真的见到妹妹,就完全不一样了。那种难以描述的感觉我现在都记得,非常想摸她想抱她但是又害怕伤害她,一种很充实的感觉。别说不会把她扔厕所里冲走,反而是那种你要抢走她伤害她,我会跟你拼命的感觉。
当然,后来这么多年也有很讨厌她的时候,尤其是她弄坏我东西,偷看我日记,告我状……的时候;但是吵架归吵架,哭归哭,我们俩从来没有为有个姐姐/妹妹后悔,而且越长大两个人的感情越好,还会为彼此骄傲。
所以,我觉得父母重视孩子的意见是好事,但孩子小时候的话也不能太当真,很多东西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未必真的能理解,我就是个例子。在一个会学喜羊羊动画片把同学烤了的年纪,让他思考一个父母生二胎这样的事,有点儿可笑。
正说
向老大询问要不要生老二? 这是不负责任的沟通
沈奕斐(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两个孩子的母亲):父母生第二个孩子需要跟第一个孩子沟通,但我非常反对很多父母去询问第一个孩子:我们要不要生第二个孩子?这个选择不应该去跟孩子商量。父母给孩子选择权的,应当是他能承担责任的事;而父母是否应该生第二个孩子这种责任,孩子根本无法承担,你给他选择权就是非常荒谬的一件事情。有些父母会以孩子的态度做借口,比如我们家孩子不想要老二,所以我不生二胎,这其实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
绝大部分孩子在不知道弟弟妹妹生出来是什么状况的时候,会本能地说不,这是非常正常的,那么父母如何同他们沟通?我想主要有三点:
第一,所谓的沟通不是去跟孩子商量要不要生第二胎。如果父母决定了要生,那应当讨论的是如何让大的孩子为接受第二个孩子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也就是说,我们要沟通的是爸爸妈妈要生第二个孩子了,你有什么想法?有哪些担心?父母怎么做能让你比较好地接受……
第二,父母需要跟身边的其他人做一些工作。我们会发现,一些家庭周边的人特别喜欢干一件事,就是去逗这个大的孩子:你妈妈要生弟弟妹妹了,就不喜欢你, 不要你了……这个时候作为父母,你有责任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父母有义务和身边的人去谈这个话题,跟他们讲:这样的玩笑你们不要开,我们非常不喜欢。
第三,家庭要做好新的分工。新成员的出现会给家庭带来很大变化,所以每个人要有新的分工,这一点需要明确。
我认为这些才是正确的沟通,而不是去向孩子询问,爸爸妈妈要不要生第二个孩子?这种沟通完全是无效的。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跟其他很多关系不同,但个体之间的边界依然存在。父母对孩子的干涉和孩子对父母的干涉都要有边界。父母用装病、自残、自杀的方式威胁子女,同样是不正常的;只是因为这种现象出现得多,人们不感到奇怪而已。
实际上,这两种行为往往是混在一起的,父母用自伤自残的方式去威胁孩子,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威胁父母,两者相辅相成。如果家里出现了一个用自残的方式威胁父母,你要生弟弟妹妹我就自杀的孩子,那么,这不是二胎引起的问题,是家庭关系的问题。
老二会损害老大的利益? 这是个伪命题
沈奕斐:把两个孩子之间的利益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也很荒谬,第二个孩子的出生很多时候对大的孩子是非常有好处的。比如独生子女的性格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他进入学校、进入社会,会处处碰壁;相反,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相对来说,孩子的品格会好很多。大的孩子可以在弟弟妹妹面前建立自己的权威,有利于他的成长。没有任何研究表明,生第二个孩子会影响第一个孩子的利益。把两个孩子的利益对立起来,是一种错误思想。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能生育两个孩子的家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非常贫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资源有限,但出于各种原因要生第二个孩子,基本上不会征求第一个孩子的意见,所以不存在这种讨论;另一种则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存在资源有限的问题。
所以,认为生老二会损害老大的利益,完全是个伪命题。
不吐不快
“抗拒生育”成为了人们的集体无意识
吴楠(“新闻观点”记者):三十年的发展,产生了一个神奇的效果——“抗拒生育”成为了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我们的影视剧里,充斥着兄弟姊妹反目成仇的家庭大战;我们的媒体上,满眼是背着沉重书包的悲催童年;我们的网络上,一遍遍不断计算,生一个孩子,要付出多高的经济成本……于是,本该是人类最基础本能的生育,竟成为被抗拒的对象!
社会的评价机制全面转向世俗化的功利竞赛,人们并非信奉“只生一个好”,而是经过缜密的计算,选择了“集全家之力,供一人成神”,这一决策以其客观上的有效性,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乃至内化成一种社会态度。于是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父母将生育第二个子女,视为对第一个孩子的亵渎与背叛。
传统家庭关系和现代生活方式的遭遇战
张棻(“新闻观点”记者):不太严谨的直观感受,从曝光的新闻事件到各种讨论区,直言不讳强烈反感父母生育第二个孩子的人当中,女孩,尤其是独生女,占了很大比例。因为独生女更自我为中心?情感依赖更强?更自私?这些或许有待研究来证实,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在一个相当范围内依旧存在重男轻女心态的社会里,女儿在多子女家庭中获得的关注和资源必然更少。
而且,除了成长过程中的劣势外,这种家庭模式还可能会给她成年后的人生带来阴影。曾经这样一条择偶经验广为流传:不娶有弟女——更有甚者,还会在“有弟女”前加上“农村”二字。这种“政治不正确”的态度没有人会宣之于口,但却会悄悄地铭记于心。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以核心家庭为主的生活方式,但传统的强大惯性却或隐或现地延续着以男性子嗣为主的大家族观念。在女儿结婚时多争取彩礼,以便为儿子支付婚房首付的父母,仍然活跃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
当然,这并不是弟弟妹妹们的问题,也不是父母生二胎要不要子女同意的问题,而是传统家庭关系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一场遭遇战。与之相匹配的另一条择偶经验:不嫁凤凰男——潜台词同样是核心家庭和大家族观念的对抗。
也许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说来说去还不就是“钱”的事?的确,那句老套的台词是怎么说的?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问题是,钱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