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聚气 万众一心 春晚过后西安更加炫目
大唐芙蓉园的元宵民俗展示品吸引了游客 记者 尚洪涛 摄
除夕夜,华灯初上。古老的南门瓮城流光溢彩,万众瞩目。作为猴年春晚的分会场之一,当晚,全国观众从电视屏幕上看到的是《丝绸之路》《盛世鼓舞》等精彩节目,看不到的是1700多名演职人员在28天的密集排练备战中遇到了西安最冷的冬天;看到的是欢腾的舞蹈方阵充满了秦风唐韵,看不到的是幕后各类服务人员的全力保障央视8次连线审核的辛苦付出。这些付出换来西安更引人注目。春晚过后,4个分会场微信投票中,西安高票位居第一,并拉动了春节期间的西安旅游。春晚分会场和主会场的陕西元素也让更多人爱上了老腔、想听一听陕北民歌……那一夜过后,西安的美、陕西的韵让人更想触摸和倾听。
正月十五的元宵晚会上,西安大唐芙蓉园火树银花不夜城,与春晚分会场呈现的大气磅礴不同,这里呈现了璀璨夺目、奇幻斑斓的气质,被观众评为“最有浪漫情怀的分会场”。不少观众在微博上纷纷为西安点赞,“这座古城,有大气也有娟秀,有古典也有现代,美得不一般!”
一面鼓: 快速反应,攻坚克难, 精彩呈现“盛世鼓舞”
春晚直播中,西安分会场的那个气势磅礴的舞蹈《盛世鼓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观众不知道的是,这是一个临时上阵的节目。整个节目的集体创作、编排,到精彩呈现,一共只花了3天多时间。
这是因为,原本要在西安分会场演出的一个节目,被临时抽调到了北京主会场,这在四个分会场中也是唯一的。此刻,离春晚直播只有7天时间,换一个节目,等于要重新启动所有的步骤。节目定了《盛世鼓舞》,最难的首先是需要一面特制的大鼓。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回忆,他接到帮忙联系巨鼓制作的任务后,立刻联系了杨凌锣鼓传承人刘松林。18名技工日夜轮班,54小时,完成了直径2.5米的大鼓,甚至比导演要求的300斤还轻了40斤。巨鼓很快进入瓮城,2月1日开始正式彩排。2月4日,节目顺利通过了央视审查,直播当晚,所有演员披挂上阵,结果圆满。
盛世鼓舞,声闻于天。如此一个大型舞蹈的创排仅仅用了2天,从零开始、包括道具、音乐、演员、服饰等元素,创排磨合成功,可以说创下大型舞蹈创排的一个记录。踏上这面大鼓跳出《盛世鼓舞》的黄豆豆也对来自榆林、韩城、户县的鼓舞队组成的方阵的调整和舞蹈素养所感动。
记者获悉,西安分会场主要以展示本土民俗和丝路风情为主,共有13个演出团队参与。包括西安体院、陕师大、西安音乐学院、西安建大4所高校艺术系学生,还有户县留南·陈利鼓舞艺术团、榆林市民间艺术研究院、韩城民间艺术团、城墙艺术团、陕西小天鹅艺术团、市群众艺术馆、华清池长恨歌艺术团、大唐芙蓉园艺术团和西安市歌舞剧院组成的舞蹈方阵,让整个演出更加宏大和喜庆,也彰显了地域特色。
这些团队中,从几岁的孩子到95后的大学生,还有五六十岁的农民。每个人对于这次春晚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绝大部分是第一次上春晚,大家都激动不已,但榆林市民间艺术研究院院长燕小军却很淡定,因为这已经是这个团队第二次上春晚了。“时隔18年后,我带着我们的演出团队再次登上春晚舞台,但这一次是在家乡演,任务量也更重,责任也更大,所有人都度过了一个非常辛苦却又难忘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