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构建三大帮扶体系 补齐脱贫攻坚“短板”
2017年,是陕西脱贫攻坚精准施策、系统提升的关键之年。我省针对产业脱贫基础薄弱、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不足、健康扶贫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充分利用省内国有企业多、科教实力雄厚、医疗资源丰富等优势,通过创新构建国资系统、高校系统、卫生系统“三大帮扶体系”,补齐脱贫攻坚“短板”,独具陕西特色的社会扶贫新格局基本形成。
发展产业是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的关键,是持续稳定脱贫的主要依托。
2017年以来,我省组建国企“合力团”,厚植产业脱贫根基。整合省属国有企业和驻陕中央企业力量,充分发挥国企在项目、资金、技术、管理及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项目优先布局、搞好技术嫁接、实行资金注入等形式,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助力贫困地区产业脱贫。全省共组织93家在陕国有企业(省属42家、中央驻陕51家),形成覆盖9个市的国有企业“合力团”,目前,9个国有企业“合力团”已对接项目119个,完成投资28.9亿元,吸纳贫困户就业1.26万人,带动贫困户5975户。
各国有企业“合力团”还不断加大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力度和龙头企业、合作社、规模以上的企业培育力度,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打造一批产业链配套基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扶贫助推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解决,同时建立了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将贫困户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土地入股等实现资产收益,不断拓展贫困户脱贫增收稳定渠道。国资系统还构建起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包村扶贫“三位一体”新型扶贫模式,举办了面向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首届国有企业“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首批已录用562人。
“扶贫先扶智,扶智必强技”。只有将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知识扶贫、素质扶贫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增强贫困地区科学发展后劲。
2017年,全省组织103所高校与96个有脱贫任务的县(市、区)结对,实施“百所高校结对帮扶百县助力全省脱贫攻坚”的“双百工程”,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信息、文化、民生等开展全方位帮扶。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产学研示范基地、落地实体项目111个,培训培养骨干教师、医生护士、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等2万多人。
我省还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优势,不断强化科技、人才帮扶,以此增强“智慧”脱贫后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对洛南县的帮扶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重点乡镇和行政村开展特色小镇试点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推动洛南县脱贫攻坚提供了智慧支撑。西安工业大学在对富平县的帮扶中,启动建设“汽车轻量化产业孵化基地”产学研合作工程项目,通过与富平县开展科技产业对接,在助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省因病致贫20.2万户,患病人数77.8万人。一定程度上,疾病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制约因素。
针对因病致贫户数量大、占比高、医治难的突出问题,2017年,我省坚持精准施治减存量与疾病预防控增量并重,充分发挥城市医疗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构建医院对口帮扶、大病救治帮扶、服务保障帮扶和精准结对帮扶“四大帮扶”新体系,力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补齐健康扶贫“短板”,确保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少生病”。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贫困地区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影响健康扶贫政策的落实及其成效。建设医院对口帮扶体系,按照“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精准帮扶、全面覆盖”的原则,2017年,我省共组织86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110家贫困县县级医院;218家二级医院对口帮扶1634个乡镇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对口帮扶6120个贫困村卫生室;28家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县级医院,全省基本实现了贫困县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全覆盖。
建设大病救治帮扶体系,解决“看病难”的问题。重点推行了大病救治、医疗集团、专科联盟等模式。建设服务保障帮扶体系,解决“补短板”的问题,不仅夯实了基础,培养了人才,也推进了县域内“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目前已建成县级389个、乡镇1419个“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窗口,实现了一条龙服务、一张单据结算。
编辑:黄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