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伽蓝记:大唐僧众中的“出国深造潮”
荐福寺小雁塔,是唐代高僧义净译经那段历史仅存的见证者。
“伽蓝”——意为僧院,即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是佛寺的统称。北魏时期的杨衒之曾以《洛阳伽蓝记》为题,记录了洛阳佛教的兴盛。作为中国佛教另一大重 镇,西安,乃至整个 陕西 ,同样拥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这里寺院佛塔林立,八大宗派六个都在陕西。从古至今,大批的高僧大德活跃于此,也留下了不少轶闻佳 话……
姑且也以“伽蓝”为题,在一千多年之后,在第二十七届世界佛教徒联谊大会来临之际,西部网推出系列报道,以历史遗存和佛教人物为线索,探寻三秦大地上不为人知的佛教故事与典籍。
作者 敬泽昊
自从玄奘历尽艰辛,公元645年由天竺归国后,上至太宗高宗,下至平民百姓,大唐的国民们都成为了他的“粉丝”,这其中就包括一位名叫义净的小和尚,那年他才只有十岁。
从此义净的人生便和玄奘有了许多的相似之初,只身前往天竺,寻访佛国诸寺,风光归国,翻译佛经,并获得“三藏法师”的荣誉称号。
被“放鸽子”的取经路
义净8岁出家,属于那种天赋异禀的人,学着学着便发现,自己诵读的经书存在问题,但又无人可以解答他的疑惑。他和玄奘一样执着于“探本求源”,既然在中国无法得到答案,那么就去诞生佛教的天竺寻求真理吧。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义净启程开始了自己西天求法的旅程,有别于玄奘的是,他选择走海陆。而两个原本相约同行的僧友,相继“放了鸽子”,只留下他一个人抵达扬州,并在一名官员的资助下抵达广州。
路上他又结识了数十名和他一样想去天竺取经的僧众,不过当义净在广州准备出发时,他又一次被“放了鸽子”,这十余名僧众只剩下善行一人,剩下全部不知去向。
在经历了“长截洪溟,如山之涛横海;斜通巨壑,如云之浪滔天”的航行后,义净到达了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第二年乘船穿越马六甲海峡,终于抵达了印度东北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