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志在为民 ——记三秦楷模、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

14.10.2015  09:52

  本报记者 张丹 通讯员 赵俊峰

  深秋的渭北大地,薄霜已隐约挂上了树叶,风中夹杂着些许冰冷。在长武县丁家镇十里铺村小麦育种基地,被称为“北方旱地小麦之父”的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正在试验田里观察、记录着小麦的出苗生长情况。

  “黄土地能长出我们自己的优质高产品种

  上世纪60年代,长武县没有自己的小麦品种,每到秋播时节都需要从外地购买种子,种植的小麦抗病、抗旱、抗冻能力差。到收获季节,看着广种薄收的小麦,农民叫苦连天。

  1961年,27岁的梁增基由西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长武县农技站。1962年、1963年我国北方出现了大范围的冻害,小麦产量锐减。当年,引进的北京品种抗冻不抗锈、关中品种抗锈不抗寒,都不适应长武的自然环境,以失败告终。

  看到这一情况,梁增基心中憋足了劲:“引种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黄土地上能长出优质高产小麦,我们需要选育自己的种子!”1964年秋天,梁增基开始了小麦育种尝试。开始的几年,他通过向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科研院所写信,进行引种试验,从气候条件、品种特征等因素分析各品种的适应性和优势特征。

  瞄着适合长武生长的小麦“要有抗冻、抗锈病、抗倒伏特征”目标,历经7年,采用杂交法,梁增基在1971年培育出702、7125小麦新品种。新品种表现出抗条锈病、抗寒、抗旱、高产等优势,其抗锈病方面的优势填补了国内空白,使单产由70公斤左右提高到200公斤左右。100多家小麦育种单位、抗病害单位纷纷来电要求分发702、7125种子作为抗锈病实验抗源。

  1979年,他在702基础上改良育成的秦麦四号亩产达到250—300公斤,在铜川、延安、宝鸡、庆阳、平凉等地推广,成为阻隔条锈病的重要品种。中国农科院、甘肃农科院、平凉农科所、咸阳一些县农技站利用702姊妹系品种作亲本育成“丰抗13”、“鉴129”、“平凉39”、“秦麦10”等11个品种。时任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长、小麦育种协作组组长李章同志这样评价:“梁增基的最大贡献是把条锈病挡在了西北,下不了关中。

  “好种子,重点在解决生产问题!

  1975年,梁增基提出了高秆小麦随着地力的提升必会淘汰的新理论。当年,他从全省小麦育种交流大会上,选用具备矮秆、抗锈、抗白粉、大穗晚熟优势的边缘材料罗F16—17,同西北植物研究所新育的小麦系列优质早熟材料7014—5和抗旱性强的中苏68复合组配,开始向矮秆、抗旱、抗锈病、抗倒伏、高产等方向摸索育种。

  1980年,经过不懈的辛勤努力和风霜雨雪的锤炼,他在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长势良好、颗粒饱满的小麦新品种长武131。经过繁殖,长武131经历了特殊年份干旱和多雨的考验,实现了稳产丰产。据试验数据,长武131系半矮秆品种,平均秆高0.85米,比702等高秆小麦矮0.3米;穗粒数平均产33粒,比7025多出了15粒;千粒重达到了52克,比原来提升了34克。

  鉴于长武131在抗叶枯、抗叶锈病方面有逐代退化的现象出现,1989年开始,梁增基采用小黑麦代换系对长武131进行改良,使长武131的优势更加突出。5年时间,共完成5次自然条件试验,2次加代试验,将正常需要6年的试验,缩减为4年完成。1998年,长武134在高产、优质、矮秆、抗锈病、抗叶枯、抗冻、抗旱、抗倒伏等方面保持了绝对优势,丰雨年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当年,中科院西北水保所在长武王东试区用“长武131”种植2530亩,平均亩产313.3公斤,部分田块实现亩产423公斤。西北农大一辈子从事小麦育种的赵洪璋教授感叹:“旱地小麦亩产400公斤,了不起!

  长武131、长武134解决了八十年代化肥上旱塬小麦倒伏问题,推广后,率先突破亩产400公斤。两个品种累计推广8000万亩以上,此后压缩旱地小麦面积仍能保证粮食安全。这一改良,把农民从发展粮食生产解决温饱问题中解放了出来,腾出手发展烤烟、玉米、果树等经济作物,为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撑起了保护伞。

  “这个我们必须有!

  在小麦育种界出成绩很难。像梁增基这样的“多产者”,花甲之年本可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耄耋之年的梁增基,仍然坚持着从家里到育种基地两点一线的育种事业。

  上世纪90年代,育种界提出了“专做面包小麦”的概念。当时,全国没有专做面包的好品种。当时,已过花甲之年的梁增基慨叹:“这个我们必须有!

  梁增基用具有面包口感的原质材料小偃六号同长武134进行水旱品种杂交,扩大群体,于2001年育成优质多抗高产的“长旱58”。长旱58在保持长武134优良特性的同时,还抗叶枯,穗粒大,光合功能强,籽粒质地优良,黑胚率低,成熟落黄好,抗旱高产,使旱作小麦产量亩产超过502公斤,高产创建最高达602公斤,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4年,长旱58通过国家审定,被列入国家农业部“863计划”和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开发。在陕西渭北、甘肃陇东南部、河南、山东等地推广,2008年推广面积达312万亩,部分田块亩产超千斤。

  在“长旱58”取得了骄人成绩时,梁增基仍在探索。2002年,采用长武131与陕优225杂种第四代选系进行航天处理,成功选育出“长航1号”。长航1号遗传了长武131的优秀特征,其抗旱、抗冻、抗青秆、稳产性均优于“长旱58”,稳产可达500公斤。

  目前,梁增基培育的小麦品种已通过国审4个,省审3个,推广占到全国旱地小麦9000万亩的25%以上,增产25亿公斤以上,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通俗地讲,我们每天吃的三个馒头里有一个是他贡献的。

  耄耋之年的梁增基,对育种事业热情不减,他继续朝着国家首创一流强筋小麦的方向迈进,走在科学创新的最前沿,研制自己独有的新品种!半个世纪,他在最困难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始终未放弃小麦育种事业;在一个个育种难题面前,他从未停止脚步;在应安享晚年的时光中,仍心牵育种。他将自己一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旱地小麦品种改良、先进生产技术推广,为我国小麦育种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