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渭滨区实施“三突出四工程”大力提升农村环境

25.09.2015  09:37
  近年来,宝鸡渭滨区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轮驱动”,提出“用三年时间实现农村环境面貌根本性改观”的战略,确立了“三改三分三提升”的整治思路,即“城中村抓改造,一步到位城市化;城郊村抓改观,精细管理常态化;后山村抓改善,建管并重一体化;路域景观提升、水系生态提升、游园内涵提升;责任分区包抓、经费分级投入、工作分期考核”。   按照“全面部署、城乡互动、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和“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整治标准,区上主要领导挂帅,32名区级领导、69名科级领导和300多名干部进村包抓、三级联动,区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汇集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充分调动了全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在全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整治城乡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新热潮!   突出城乡结合部整治,建设清洁家园。 将管理最难、环境最差的30个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突破口,统筹推进道路、垃圾、污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三年累计投入1800万元,新修村组道路360多公里,新建公厕60座、垃圾屋33个、垃圾填埋场24个,配备垃圾箱455个,建成人工湿地4处、沉淀池12个,新建改造污水管网2.6万米,19个川道村全部纳入城市污水、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系统,其余48个村实现了“五个规范化”,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疏与堵相结合、日常管理与临时突击相结合、监管与协调相结合的“三结合”长效措施,有效解决了“脏、乱、差”问题。   突出路域整治,构筑生态长廊。 把道路作为融合城乡的纽带和联结文明的承载,深入开展连霍高速、310国道、212省道以及村组道路综合整治。先后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重点实施道路沿线违法建筑拆除、平交道口硬化管理、绿化林带栽植管护,累计拆除违章建筑2000余平方米,硬化平交道口9000平方米,清理各类垃圾30000余方,整修护坡12000平方米,粉刷墙体14.9万平方米,新修垛口墙1500米、文化墙5000米,修建花坛100多个,栽植绿化苗木10000余株,实现了连霍高速沿线建筑立面全美化、310国道沿线景观绿化全覆盖、212省道市区段文化墙全贯通。   突出南山支流治理,打造亲水景观。 以水质优、水体畅、水岸美为目标,按照“一条河流一个方案、一条河流一个主题、节点分明、各具特色”的思路,打造了以休闲健身运动为主题的石坝河、瓦峪河综合治理样板,实施了晁峪河、清姜河益门段河堤砌筑、生态提升,启动塔稍河、太寅河亲水生态游园治理。沿清姜河中游,依托古弓鱼公园、大散关农家乐,连点成片,建设集历史文化展示、民俗文化体验、农家特色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正在实施之中,“古道秦岭·乡约清姜”生态休闲项目规划设计业已出台。   坚持把群众受益作为环境整治的最终目标,渭滨区委、区政府强力实施“四大工程”,用环境整治倒逼产业升级、基础改善,全力打造村强民富乡风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安居暖民工程,努力使群众心里“暖”起来。 每年安排500余万元搬迁建设资金,大力实施“三出三进”(搬出窑洞、迁出危房、移出深山,进新区、进社区、进城镇)移民搬迁,已搬迁1000多户3500余人。   产业富民工程,努力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先后建成石鼓现代农业园、神农镇樱桃示范园等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全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达26个,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47个,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3万余人。   文化惠民工程,努力使美丽乡村“活”起来。 把独具渭滨特色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融入环境整治工作全过程,突出“一村一韵”,编撰“一村一册”,健全村规民约,传承历史文脉,倡导文明新风。   园林化工程,努力使生态环境“亮”起来。 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载体,突出“城乡结合部、城市出入口、公共绿地、道路水系”四大重点,植树添彩、见缝插绿,推进城镇绿化提升、农村绿化覆盖和重点区域绿化延伸。   今天的渭滨,村在林中,房在绿中,田在景中,人在画中,恰似一卷壮丽山水,万紫千红,春意盎然。(来源:宝鸡市人民政府网)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