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随着村民监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治保委员会、妇联、共青团等村级群体组织的相继产生,依照组织程序和选举工作办法,平利县第九次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已全部结束,但属于人大常委会的服务监督工作才刚刚开始。
分岗轮训补足精气神
华灯初上,夜幕降临,包裹在夜色下的县委党校阶梯教室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全县137个行政村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6个社区支部书记和8名在村担任“一把手”的大学生村官齐聚一堂,聚精会神的聆听着党校资深教授所做的“新常态下如何当好村干部”专题讲座,并不时在笔记本上写写记记,像小学生一样吮吸着知识的养分。
“这种专题培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党性修养,敲响了廉政警钟,增强了服务理念,坚定了群众立场,也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真是受益匪浅!”对于“挑灯夜读”带来的收获,正阳镇龙洞河村新当选的村支部书记张学平深有感触的说。
第九次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一结束,在县委的统一部署下,该县人大按照“请上来”的思路,会同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联合举办了“村(社区)党支部书记集中培训班”。选派和聘请专家教授针对党的建设、反腐倡廉、群众工作和法治建设等与基层组织息息相关的“必修课”,采取“白加黑”的培训时段,通过专题辅导、培训讲座、观看电教片和现场答辩的形式面对面进行培训领学,补足了群众“当家人”的精神之“钙”,也提高了他们拒腐防变和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能力。
为让这种集中培训不断“发酵”,持续给群众的“当家人”输送“养分”。该县人大还与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制定了分期分批的培训计划:每年开展2-3次集中培训,选取5-7个群众关心的与基层干部队伍联系密切的培训课题,通过对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进行轮训学习,不断为群众选出的当家人“蓄电”。
输血服务撑起法治伞
除了请上来给村干部“补钙”,该县人大还积极还走下去为村干部“输血”。
刚刚进行村级区划调整,由原岱峡河村及原三官殿村一二组撤并组建的洛河镇水坪村新组建的村级班子碰头会上,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徐英军正在回答人大视察组“抛出”的“面对一个矛盾突出、村情复杂的新撤并的大村,如何开展好当前工作”的询问:“积极主动的深入走访群众,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把承诺给群众的实事办好办实……”
听完了新“掌门人”略带羞涩的回答,人大视察组言简意赅的指出:“除了要把群众的事办实办好,还要带头学廉树廉,切实依法办事。‘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用风清气正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带动群众,学会用法治的武器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并在会场向与会同志转赠了县人大精心准备的“法治大礼包”。
基层组织的法治建设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培育群众“当家人”的法治思维也是实现基层组织法治建设的前提。基于这一共识,该县在县人大的统一部署下,由各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各村面对面为群众“当家人”进行法治教育。并免费向他们赠送装着《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劳动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村民组织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法治大礼包”,用法治的思想武器武装他们的头脑。
“走下去接地气”的“输血式”普法服务开展以来,该县县镇两级人大先后与113个新组建的村级领导班子进行了面对面的谈心谈话,赠送“法治大礼包”800余份。不仅检阅了村级领导班子的工作能力,筑牢了廉政防线,也为基层民主政治融入了法治的光芒。
靶向监督盯紧权力棒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组织的“当家人”既肩负着建设和谐美好新农村的历史重任,又执掌着国家各项惠民利民政策正确落实的无上权力,是村级组织的权力中心和政治磁场。
如何监督好群众“当家人”手中的“权力棒”,确保这些“大权在握”的“掌权者”在监督的有效距离内时时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既能当好家又能用好权。该县人大充分利用“代表工作室”和“代表联系选民日”活动载体,制定了跟踪走访和质询问责的“靶向式”监督办法,在各镇人大的统一部署下,将各项惠民政策的补助标准、享受对象、办理程序、监督电话和群众“当家人”做出的实事承诺进行公开公示。由人大代表领衔并组织群众代表,不间断的对惠民政策执行情况和民生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跟踪质询,切实将“掌权者”手中的权利置于人大和群众的双重监督之下,确保群众的“当家人”不越线不越权,不以权谋私、不公权私用。
“8月底前完成好一组300米河堤修复工程,责任人:李永宏。10月底前完成六组便民桥项目建设,责任人:李永宏……”这是“晒”在平利县洛河镇狮子坝村公开栏上的民生实事。与之呼应的是社会救助政策公示、移民搬迁政策公示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公示墙。“这些看似‘晒’在阳光下的清单,其实也‘晒’在了群众的心里。”面对这些暴露在阳光下的权力清单和民生政策,村委会主任李永宏坦言:“在这种密不透风的监督下,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也深知自己手中的权利党和群众赋予的。只有时时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才能用好权做好人办好事答好题。”
(吕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