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寄哀思 71岁读者:下辈子再续母子缘
“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是到了清明节时,对逝去亲人的思念越来越浓,想表达却不知从何说起。华商报推出《清明寄哀思》特别报道之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通过电话、邮件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
没有妈妈的印象 但不影响对她的思念
“有生以来最悲哀的事是妈,记忆中对妈似乎没有概念,不曾叫一声,不曾听到呼唤,不曾有清晰的和完整的印象,妈也没有留下照片。”71岁的读者党拴印说,因为母亲去世得早,他一点印象都没有,每次提起妈,他都只能说“我没有妈”,心中充满了酸涩和遗憾。
“我还不到4岁的时候,母亲由于肚子疼到住在镇上的外婆家去看医生,那时还未解放,地方战乱,镇里城防很紧,四门关锁,出入必须查验‘良民证’, 母亲由于没带‘良民证’返回去取,可不幸只走了半里路就走不动了,事后家里人将母亲送到城里,可她再也没有醒过来。听说母亲在弥留之际,不断呼唤着我的名 字,当父亲抱上我去母亲,在半路上我就哭着说‘我没有妈妈了’。有俗语说‘幼儿口中无戏言’,我的哭让父亲也哭了,妈妈真的没有了。当父亲把我抱给妈,我 只知道狼嚎般的哭,而不曾看看妈一眼……”回忆起那些支离破碎的久远记忆,党拴印的语气中满是心酸。
党拴印说,自己唯一和母亲的关联, 就是他的那个“长命锁”,“我一生下来,就在‘灶王爷’那里挂上长命锁。每逢过岁,就跪在‘灶王爷’下,在长命锁的下面用红毛线缝上一枚铜钱,直至十三 岁。想来那上面有四枚铜钱是母亲缝上去的,是哪四枚也说不清楚,但那上边肯定留有一点母亲的信息和味道,这或许是母亲留给我的除了生命之外的唯一纪念。”
“虽然没有母亲的陪伴,在伯父、伯母、父亲的照顾下,我还是幸福的长大了,后来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也算是有点成就。但这一切没有母亲分享,还是挺遗 憾的,我希望借助华商报表达我对母亲的思念,虽然对她没有印象,但并不妨碍的爱她、思念她。今生我没有机会叫一声妈妈,希望来生我们能再续母子情缘。”党 拴印说。
父亲当年的严厉成就了今天优秀的我们
在57岁的张胜琴印象里,父亲是严厉的,甚至让她觉得有点害怕,可是,渐渐长大后她才发现,正是父亲的严厉,让她养成了许多好习惯,也让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获得了许多荣誉。如今父亲去世十多年,想起父亲,心中的尊敬和爱戴一点都没有改变。
“小时候,父亲是生产队的队长,家里经常有人来和他说事情,父亲要求我们姊妹,家里来了客人,就得给客人倒水,端水时必须一个手端杯子,一个手护着杯 子,要非常礼貌的称呼客人;父亲还要求我们,集体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往家里拿,不能占便宜,只能付出,不要想着回报……”张胜琴说,当时的她,心里还有点抵 触,不明白父亲为何不能像别人家的父亲那么慈爱,而总是一副严肃的样子,所以见了父亲她会尽量躲着,对父亲有点害怕。
可是,随着年龄的 增长,父亲那些教育已经潜移默化,融入了子女的血液里,“参加工作后,我从工人一路转成干部,获得了许多次劳模的称号,在自己的岗位上还算是有些成绩,我 觉得,这和父亲当年的教育是离不开的,父亲所要求的那些优良的品质,都是这个社会所需要弘扬的,父亲自己也以身作则,成为了孩子们的榜样。”张胜琴说道。
2000年,83岁的父亲去世了,张胜琴到现在都放不下,总觉得遗憾、难过,“父亲在世时,我没能细心照顾他,没有时常陪伴在他身边,他去世后,我每每 想起来就觉得特别后悔。”张胜琴说,我也希望通过我和父亲的故事告诉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趁老人在的时候,真心、耐心地对待他们,不要在他们走了之后留下 遗憾。
今年清明节,我们特别推出这个帮读者寄托哀思的栏目。这个清明节,你想起了谁?在故去的亲友中,你有什么没来得及表达?即日起, 华商报征集读者和逝去亲人之间的故事,也欢迎广大读者通过我们搭建的平台,表达你对他(她)的追思,我们也会把你的故事通过报纸讲述给更多读者,赶快通过 以下方式联系我们吧。
热线电话:029-88880000
华商记者 毛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