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节日:便当节
便当传情涵义多
便当一词源自于南宋时期,原意是“方便的东西”;最主要通行的地区,是在以米食为主的亚洲,传入日本以后,再以“弁当”一词传回。
在12月12日“便当节”当天有许多盛大的活动,其中最万众瞩目的就是中午会发表有“便当界的奥斯卡”之称的“金便当奖”。这个奖比的不止美味、不止大家的喜好,还有用心的态度。
同时,下午还会有“便当传情”的活动。例如,当你想对家人表达你的思念或你难以启齿的感谢时,“骨肉相连”的排骨饭是最佳选择。如果收到“鸡腿饭”,千万别洋洋得意收到了厚礼!它可能是象征希望你学习“独立”或是希望“一个人生活”;但如果是两只鸡腿,恭喜你!那代表友人想对你表白,希望共结连理;如果是三只腿,啊……就是提醒花花公子别再处处留情啦。
“素食便当”在这时候当然也不会缺席,它代表祝福对方身体健康、长寿平安。除此之外,小朋友也可以加入便当节,准备一个甜蜜的糖果便当,送给他们的“甜心好友”。
夜晚是便当节的另一个重头戏!
平时大家忙于工作与生活,脚步愈跑愈快,不仅相聚困难,更常常忘了好好品尝自己手里美味的饭菜。人与人的距离像一条大鸿沟,明明近在咫尺,双方却一个劲低头滑手机。为了唤醒台湾人情的温暖,那天晚上不论是亲人、同事、同学或是隔壁邻居,大家都要聚在一起,感恩彼此一年来的付出,并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便当,分享菜色也分享心情。
谁说难过时只能喝闷酒,独自舔拭伤悲?我们可以借由便当节光明正面的意义,互相打气,吃饱饱的勇敢走下去。
教室的午餐大办桌
填饱肚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因为吃饱了,才有力气;有了力气,才好工作。
在我们成长的记忆中,便当似乎总是默默的在旁等候我们。例如我们在念书的时候,往往早上第四堂课就已经饥肠辘辘,把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数字看成豆芽菜,写的一个个方块字认作一块块肉排,恨不得大口咬下。终于盼到宣告午餐时间的钟声,敲啊敲,那声音仿佛是飘溢出来的饭菜香,充斥在教室与走廊。
打完钟不到两分钟,大家便默契的几个人将便当从蒸饭箱里合力扛出,几个人忙着桌并桌。教室原先井然有序的一排排桌椅,立刻变成东一块、西一块的“大办桌”。
坐定了,集会正式展开,每个人纷纷拿起碗筷,用菜配饭,用话加菜,好不单纯愉快。吃着热腾腾的饭菜,内心也同时感谢着前天晚上或当天早上,在厨房忙进忙出,挥汗制作出营养爱心便当的母亲。
长大后,便当成为上班时最大的精神慰藉。期待着不一样的便当菜色之外,当中午11点过后,更是恨不得拉起分针的脚,请它加快速度。
最经典的滋味
人生就像一盒便当,没有放进嘴里,我们永远不知道那饭菜是什么滋味。
如同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遇见的许多人、事、物,有时也不见得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美好。
经过便当店前,炒菜的香味、卤汁的甘醇香,从厨房里阵阵飘出,吸引来往的行人们,也吸引肚子的注意力,跟着老实的“咕噜──咕噜──”。那炸得金黄酥脆外皮的排骨或鸡腿,还没一口咬下,脆嫩扎实的口感已在齿间“咔滋”作响,口腔里弥漫着满满的香气,感受到浓郁的肉汁缓缓溢出。若能配上香弹Q软的米饭,再来几道美味的配菜,实在是最棒的享受。
然而,有时真的一口咬下,原先美好的幻想便立刻成了海市蜃楼:外表、香气虽然如此吸引人,尝起来的滋味却完全“表里不一”,那可又是另一种折腾的纠结了。
食物能够储藏故事,放进嘴里的每一口,都代表着隽永的感情和土地的滋味。
尽管现在便当愈做愈精致,但重要的始终是,精致包装之内、一盒便当中所要传达的情感,还有它在味蕾上一寸寸所建立起,那最经典的滋味──人情味。
便当节的由来
便当,指的是用盒子装着饭菜,借以方便携带、节省用餐时间的东西。
为了纪念这天,并告诉自己要持续努力、前进,谐音“12、12”的12月12日就是“便当节”。
便当节可以这样过
“唯有便当,没有距离。”与朋友共享的食物,往往更可口。
在“便当节”这天,不仅每个人要亲手下厨做便当,而且还要聚在一起,彼此分享里面的菜色。月圆人团圆,便当节更要团圆,当彼此聚在一起分享便当、分享喜悦,就是新世纪最潮的事情。(摘编自台湾《联合报》 作者:赵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