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长安大学三位外籍专家获“优秀外国专家”称号,一位教授再次当选国家减灾委专家,一个项目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鉴定。
—— 该校三位外籍专家获陕西省外国专家局2014年度“优秀外国专家”称号。 为表彰外籍专家对陕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经长安大学推荐,“优秀外国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陕西省外国专家局决定授予该校瑞典籍王卫星(Wang Weixing)、美国籍Sharon Dorothy Miller Hazen、美国籍Bonnie Dawn Steinborn三位外籍专家2014年度“优秀外国专家”称号。2014年度,全省有14名外籍在陕工作专家获此奖项。这也是该校外籍专家2014年又一次获得的省级称号。
王卫星,瑞典籍华人,现为该校信息学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全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获瑞典皇家工学院图像处理及计算机视觉专业的终身DOCENT职称(博导及教授)。1997年至2001年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任欧盟一研究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并进行博士生指导工作。1994和1997年在瑞典皇家工学院先后获得副博士及博士学位。
Sharon Dorothy Miller Hazen女士和Bonnie Dawn Steinborn女士,美国国籍,为该校英语语言专家。自2007年进入该校工作以来,两人担任本科生及外事干部培训班英语教学事务。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始终保持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曾多次参与外专局干部培训及陕西省高校教师双语培训等多项外语培训活动。
——该校赵法锁教授再次当选国家减灾委专家。 10月13日,在第25个国际减灾日到来之际,国家减灾委第三届专家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和专家委主任委员、专家共80余人出席了会议。该校赵法锁教授再次当选国家减灾委专家并参加第一次全体会议。
据悉,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是国家减灾委领导下的智囊机构,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咨询、理论指导和科技支撑。自2005年成立以来,专家委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损失评估、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政策研究和科技攻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第三届专家委员会由国内涉灾领域95位权威专家学者组成,其中委员36人(含院士20人)、专家59人,下设应急响应、战略政策、风险管理、空间科技与信息等4个分委会,具有专业领域广泛、专家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等特点,是全面支撑我国综合防灾减灾决策的一支重要力量。
——该校主持的“火灾下桥梁结构灾变机理及安全性评价与加固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鉴定。 10月18日,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对该校公路学院贺拴海教授主持的“火灾下桥梁结构灾变机理及安全性评价与加固技术研究”项目进行验收鉴定。会议由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杨新征主持。
“火灾下桥梁结构灾变机理及安全性评价与加固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大量室内外实验、现场观测、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对火灾下桥梁结构灾变机理、安全性评价及加固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基于质量元热增量模型建立了焰域空间和桥梁结构相互耦合的桥梁环境火灾模型,提出了桥梁结构热力耦合计算方法;建立了火灾高温场评判模型,揭示了梁桥结构灾变耦合机理,基于高温场网权评判提出了火灾后桥梁结构安全评价方法;揭示了火荷载下配筋率、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多参数影响的梁桥结构性能温变规律,提出了火荷载下梁桥结构多参数耦合影响分析方法;首次提出了火灾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热稳定性分析方法,给出了火灾后混凝土梁桥结构承载能力分析方法;首次建立了混凝土梁桥火灾后技术状况评价模型及桥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评定方法。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并获得梁桥火荷载分析等软件著作权6项,编制了《大型梁桥抗火设计指南》《火灾后梁桥检测评价技术指南》和《火灾后梁桥结构维修加固设计施工技术指南》,自主研发了火灾后混凝土强度分层测试仪等相关检测设备,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在实桥上得到了成功应用。
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所作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审阅了验收鉴定资料,经质疑和讨论,专家组认为项目组提交的技术文件齐全、内容翔实,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任务,符合验收要求,项目研究过程中,管理规范、组织得力,经费使用合理,研究成果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经验收专家组和鉴定委员会认真讨论,一致同意通过该项目的验收,项目成果项目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焰域空间和桥梁结构的流-热-固耦合理论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责任编辑:陈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