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 专家: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
连日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回荡在每个西安市民的心头!
2月7日,《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其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西安人民长久的期盼成为现实,这不仅意味着我们拿到了一张金灿灿的国字号招牌,更意味着西安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担当更大使命、承担更大任务、发挥更大作用。
“把西安作为西北的龙头扬起来”,去年两会期间,国家领导人的话犹在耳边回响。如今,面对开启的梦想大门,我们每个人都要问一句:大西安如何发挥优势、创造条件,建好国家中心城市?从现在起,这一张答卷,要靠1200万大西安市民亲笔书写。
2月10日起,我们开设“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专栏,聚焦这一重大事件,今日请看——
↓↓↓
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主要承载区域,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技术和电子等领域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产业实力。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从发展战略全局出发,紧紧扭住军民融合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明确了新形势下关中平原城市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布局与落地路径,为关中平原城市群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一
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意义重大
《规划》提出关中平原城市群要以创新驱动、军民融合为两大发展动力,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将深度推进军民融合作为“两大发展动力”之一,并在第四章“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第二节“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其重大意义还体现在军民融合产业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富有竞争力产业体系,夯实关中平原城市群追赶超越产业基础,支撑关中平原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规划》体现了“四个全面”的要求,将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和兼容发展。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打造内陆改革开发高地、充分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对西北地区的引领作用和我国向西开放战略的有力保障。
第二
着眼关中平原城市群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布局
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空间战略布局,《规划》提出要集中布局一批央地、部省、省市共建军民融合产业园,打造以西安为中心、横贯关中平原的军民融合产业带。《规划》既提出了关中平原城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心一带”空间大格局,也提出了集中布局一批央地、部省、省市共建军民融合产业园的空间布局落实路径,以专业园区促进关中平原城市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发展。西安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重要基地、国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国家级军工体系实力雄厚,科教资源优势明显,空间战略地位突出,军民融合基础良好。
《规划》要求西安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建立多层次对接协调机制,加强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任务、政策统筹。“一心”打造进一步突出了西安作为关中平原城市军民融合产业带核心和龙头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西安军民融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产业园区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军民融合产业园,既是落实“一心一带”的物理载体,更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央地、部省、省市共建军民融合产业园将有力地推动关中城市群军民融合产业的聚集发展和关中城市群军民融合产业带的形成。
《规划》还确定了“一心一带”的优势主导产业为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工电子等五大产业。这五大产业的确定,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机遇,突出了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发展优势,充分考虑了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兼顾了地方经济和军工经济的统筹发展。
《规划》还进一步明确了五大产业的“四基群一基地”发展路径,提出以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新材料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为牵引,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打造整机制造及航空零部件等航空产业集群;以载人航空、月球探测工程等重大专项为牵引,以航天运载动力和空间有效载荷为重点,以卫星应用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为突破,建设国内最强的航天发动机和卫星地面应用产品研制生产基地;发挥兵器工业优势,重点发展高科技产品及部件集群、光电信息、机电装备、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产业集群;培育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集群,建设船舶动力科研生产基地;融合产业优势资源,发展雷达、通信、导航、综合航空等系统集成产品,建设军工电子产业集群。五大产业的发展将加快关中平原城市群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发挥军工经济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推进关中平原城市集群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第三
注重关中平原城市群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系统推进
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军民融合是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军地两大系统和多方利益关系,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等诸多领域。《规划》充分考虑了现时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复杂性,并以突出问题为导向,做好顶层设计,全面系统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尽管关中平原城市群军民融合基础较好,近年来“军转民”和“民参军”数量、质量、规模都在提升,但军工单位受到体制机制约束,难以充分融入市场竞争,民营企业受到军品市场准入门槛的限制,进入国防科工领域阻力重重的问题仍很突出。《规划》坚持“军转民”和“民参军”齐步走,从破除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等方面给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
——促进军民融合体制创新。《规划》提出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军工单位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开放合作,鼓励引导民口高校、民营企业和地方科研院所参与科研生产与协作配套。支持有条件的军工集团及其二级企业系统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吸引企业和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参股。《规划》还支持军工科研人员用科技成果方式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参与民口企业的发展,鼓励其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指导、咨询等活动。这些多层面的改革和创新实践将有力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
——搭建军民融合服务平台。《规划》从探索军事需求信息分类分级发布机制,搭建竞争性采购平台,推动军民科技成果相互转化等多方面整合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军地资源,探索搭建完善的军地衔接的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的军民融合服务平台有助于解决关中平原城市群军民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全域全民参与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条件。
——打造军地协同创新体系。《规划》从搭建“民参军”高端人才聚集平台,搭建“军工+”平台,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的科研生产,研究设立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机构、协同创新中心、产业联盟等功能平台,实现跨军地、跨部门、跨层级人才、技术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等方面着力推进军地协同创新等方面加快军民融合科研平台、人才团队建设,搭建军民深度融合新平台,打造完善的军地协同创新体系。
——提出军民融合保障措施。《规划》从加快军民标准通用化建设步伐,激发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鼓励参与承担民用飞机重大项目、航空发动机和新材料专项,推行分等级“民参军多证合一”评价制度,建立军民融合统计考核体系。要鼓励地方研究设立军民融合发展基金,加大对重大军工项目、“民参军”的扶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民口配套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融资,多方发力,多管齐下,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胡宏力系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