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亚洲象群北迁:“象”往何方?有何影响?有无方案?
新华社昆明6月3日电 题:专家解读亚洲象群北迁:“象”往何方?有何影响?有无方案?
新华社记者赵珮然
原本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野生亚洲象,近日一路向北迁移,经普洱市、红河州、玉溪市等州市于6月2日晚上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地界。截至3日16时,北迁象群沿晋宁区双河彝族乡向北偏西迁移9公里,并持续在该区域活动。目前,这15头野象尚未造成人员伤亡。
为做好布防工作,昆明市晋宁区现场指挥部聚焦“盯住象”“管住人”,坚持疏堵结合,共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630人,出动各类应急车辆106辆、无人机14架,储备象食15吨,投喂3.6吨,保障象群食源,减少人象遭遇,确保人象安全。
记者从野象到达玉溪市峨山县县城开始,一路跟踪报道。5月29日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已派出5人工作组到现场组织应对象群北迁相关措施,但该象群仍然一路“象”北进入了昆明市辖区。那么,亚洲象一路“象”北,“象”往何方?继续北迁有何影响?有无解决办法和方案?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陆地巨无霸”亚洲象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云南普洱、西双版纳、临沧3个州市,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经过30多年的拯救和保护,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93头发展到目前的约300头。
亚洲象罕见北迁受到广泛关注,原因众说纷纭,相关专家分析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数量不断增长,其食物量难以持续供应保障,导致其离开原栖息地寻求食物;二是亚洲象群离开自然保护区后取食甘蔗、玉米等作物更为便利、可口,且未受到攻击威胁,无意再回到原栖息地;三是头象迷路,象群在森林、农田交错区域以农作物为食物,但没有找到适宜长期栖息的自然生境,从而不断游荡寻找,漫无目的。
“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象群罕见北迁是一个严肃、专业的科学问题,需要跨学科综合研判。”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林业经济系教授谢屹说,目前已组成了一个跨学科的联合专家组,野象一路往北走的原因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来验证。
继续向北迁移有何影响?“从我国亚洲象的分布来看,元江过来以后这些区域的植被、海拔、年均温等因子并不适合亚洲象长期生存。”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认为,该象群继续北迁,将会不适应气候的突然变化,导致其抵抗力下降,患病概率增加,健康状况难以保障。再加上该族群个体数量较小,北迁后与其他象种群难以进行基因交流,因近亲繁殖、种群结构不稳定等因素会导致该族群逐步退化。
专家研判认为,象群若继续北迁,因食源不足而进村入田觅食,将增加人象冲突的潜在风险。“最重要的是要控制人与亚洲象直接相遇,避免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这是目前象群北上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学龙说。
对于象群的动向和下一步应对方案,专家分析说,希望象群“迷途”知返,能自己找到一条回原栖息地的路,或重新开辟一条适宜路径踏上归途,尽量减少人工干预,防止对其以后的行为活动产生干扰。据了解,该象群北迁过程中已有两头亚洲象自行返回原栖息地。
“假如说象群确实出现了生存困难,或者人象冲突剧烈的情况下,那么我们会认真分析,采取一些人为辅助的措施,帮助它们回到原来的栖息地。”陈明勇说。
也有专家认为,针对这种游荡出来离原栖息地比较远的象群,国际上也有一些先例,比如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国对象群进行辅助性的人为帮助或转移安置等措施也值得借鉴参考。
目前,相关部门、专家组等正持续跟踪监测象群动向,深入分析研判,以期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综合性应对方案。
编辑:张楠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