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兵马俑的专科医生”(关注文物保护与利用·修复师)

26.10.2018  02:32

  

  兰德省在修复秦俑。

  本报记者 张丹华摄

  “老陕”兰德省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1997年调来工作时,被分到了秦俑一号坑。22年来,他的修复团队已修复兵马俑150余件。

  “兵马俑的保护修复工作,形象一点儿,就像医院给病人看病,主要就是对象不同。所以我说北京有故宫医院,西安有秦俑医院,但我们是兵马俑的专科医生,主要针对兵马俑出土的文物。”兰德省说。

  根据出土残片的大小、形状等信息,进行问诊

  游客参观兵马俑时,会发现一号坑西侧有一个开放的修复现场,七八个技工在那里忙碌着:有的在清理,有的在拼对,有的在绘图。

  现场一张黑色的桌面上,躺着接下来他们准备修复的“T23G8∶2/68号”秦俑。这位秦国“兵士”已经碎成了大大小小400多片,“病情”严重。

  秦俑出土时,没有一个是完整的。2000多年来,经历过地壳运动和烟熏火燎,加上出土之后的氧化,秦俑再见天日时已经面目全非,残缺不全。因此,兰德省把自己的工作室称为“秦俑医院”,并制订了一套修复流程。

  “第一步要从考古现场将出土的兵马俑个体残片提取到保护修复室,按陶俑、陶马的部位对残破陶片进行合理摆放后整体照相,再对个体残片分别照相。我管这个叫挂号。”兰德省说。

  然后,要根据残片的大小、形状、彩绘颜色等信息进行问病,辨别残片表面的各种病害、分析病因、进行清理,将残片上的各种病害去除,使残片恢复到健康水平,并进行彩绘加固。

  针对残片的处理结束后,就可以初步试拼了。拼对采取从下往上、取大优先的原则进行,将兵马俑初拼成形。

  “兵马俑和其他文物不同,残片特别多。我们的修复技师上手前,光拼图就要练习1至3年。”兰德省说:“如果底部残片有0.1毫米的偏差,到头部就拼不到一起。

  接下来的粘接也是重要一步,根据他们的经验,粘接剂的强度小于或等于陶器的强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至此,一位秦代兵士就初步成形了。”兰德省说:“每‘复活’一位兵士,我们就会为其建立保护修复档案,也就是他的户口本,经过1至3个月的观察后,就可以将文物移交给藏品管理部或考古队。”编目登记的藏品号就成了陶俑的身份证号,按出土位置和坐标将彩绘兵马俑放入原出土地,进行陈列展示。

  “残片数量不同,保护修复的时间也不同。最少的,也要3个人修复1到3个月。目前,用时最长的是一个将军俑,团队整整修复了两年。”兰德省说。

  通过近30年的科学研究,还原秦俑身上的色彩

  兵马俑出土几分钟就失去颜色,这种说法曾非常流行。兰德省专门辟谣:“经过各种摧残,兵马俑出土时本身残存的色彩状况就不太好。”如何保护所剩不多的彩绘,也一直是困扰考古人员的难题。

  从1974年3月29日当地村民发现兵马俑以来,一号坑先后经历过3次发掘。

  首次挖掘从1978年开始到1984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俑考古队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出土兵马俑1000余件、战车8辆、陶马32匹、各种青铜器近万件,已保护修复兵马俑1000余件。

  第二次是1985年。当时发掘面积有200平方米,探测出残破陶俑704件。但是,残片刚一露头,考古人员就看到此片区域彩绘比较多,而当时没有相应的保护技术力量,所以挖了一年就停工了。现在游客在一号坑中央看到还躺在地上的残片就是第二次挖掘的现场。

  为了解决在考古发掘中出现的文物保护的诸多问题,陕西省文物局先后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和德国美茵茨市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签订了文物保护技术合作研究项目。

  “之前,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保护修复方法。1992年和德国正式合作后,我们进入了科学保护修复阶段。”兰德省说。

  兵马俑的彩绘是制作时最后一个步骤,俑上涂层生漆作底,再在上面敷彩,生漆用来增加色彩附着力。“经过岁月迁移,生漆附着力已经没有了,导致很多色彩随着泥土一起剥离。所以我们经常需要从淤泥里提取彩绘,再附着回陶俑上,难度很大。”兰德省说。

  目前,他们已经掌握了两套比较好的彩绘保护方法:用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法及单体渗透电子束辐照聚合加固保护法。这些“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成果于2001年通过国家文物局鉴定,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种保护方法我们成功地应用在秦俑一号坑、二号坑上,现在的颜色非常好。”兰德省说。

  随着科技逐步成熟,第三次挖掘从2009年6月13日启动,持续至今。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出土兵马俑200多件,已科学修复的120件就是经由兰德省修复团队完成的。

  提起修复的秦俑哪个最漂亮,兰德省毫不偏心,他觉得个个都好。“不过最新出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御手俑和将军俑,色彩非常好。我们第三次考古发掘有一个‘留住色彩考古工作展览’,当中收录了这两个典型的陶俑。”兰德省说。

  考古人员复原的秦俑身上五颜六色,其中有一种非常特殊——“中国紫”。这种紫色颜料目前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被认为是人工制造的,兵马俑则是现在已知有确切出土地点和年代的最早使用它的实物。

  让残缺的兵马俑重现当初面貌,把历史传承下去

  每年长假,兵马俑的旅游都很火爆。今年国庆期间,单日游客达13.2万人次,又创历史新高。然而,这里的白天有多熙攘,夜晚就有多静谧。

  有时候修复任务重,兰德省会工作到深夜。“晚上和白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已经修复好的秦俑整齐站立在那里,他们好像能跟你说话。”兰德省说,自己修了20多年秦俑,有时候看着看着,能感觉到眼前的士兵在跟他眨眼睛。“有一次修复一匹马,那马鬃栩栩如生,眼睛、舌头、牙都非常传神,我还时不时把手放进去看它能不能咬。”兰德省说,有些瞬间,他觉得自己跨越了时空,和2000多年前的工匠有了交流。“虽然一边是秦代的制作者,一边是现代的修复者,但初衷一样。他们要把兵马俑制作好,表现出秦国军队的气势;而我们想让残缺不全的兵马俑能够重现当初的面貌,把历史传承下去。

  秦俑保护修复团队目前有25位专家,他们主要来自文物保护专业,还有化学、历史、生物、工程等各个专业。另外,还有60位保护修复技师,大部分毕业于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

  由于这支修复队伍的精干,国家文物局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设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他们不仅承担着兵马俑的保护修复工作,还举办了陶质彩绘文物修复保护培训班、标准推广班,培训全国同行近200人;建立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青州工作站”等3个基层工作站,带动了基层保护修复水平的提高,成为全国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的领军者。

编辑:赵鹏



故宫博物院与西北大学共建文物保护修复学院
  由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陕西省文物局与西北大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