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翻译是怎样炼成的?网友:“有才就是任性”
图片来源:网络
【人选】 总理外长记者会用最顶尖翻译
在本次两会上,翻译精彩的表现获得了网友频频点赞。“能在现场做出准确翻译,最重要的是大量的词汇积累,还要有很强的现场应变能力。要在一瞬间判定确切含义,并找出准确的表达方法。例如没有直译、而是换一种说法,用‘谁也没有犯罪免责的权力’翻译‘铁帽子王’,就很到位。”陈明明说。
据陈明明介绍,两会现场口译以往主要由外交部翻译室承担,今年呈现出一个新趋势,一些部委开始使用自己的翻译进行同传,因为他们更熟悉本部门的专业英文词汇。但记者提问还是由外交部翻译室进行交传,确保不会出错。
“平时就注重他们的积累和培训,特别是要能记下来、听得懂、并准确翻译。两会时,翻译室会派出业务能力过硬、有经验的翻译,外长和总理记者会这两场,会派出顶尖翻译来做。”陈明明说。
据了解,选择翻译的标准遵循周恩来定下的16字准则——站稳立场、熟悉业务、掌握政策、严守纪律,水平一定要达到“完整、准确、通顺、易懂”。张璐、孙宁、张京……这些都是近年来两会上的明星翻译,他们背后都有至少十几年的翻译经验。
【筹备】 会前3个月起搜集材料集中准备
“两会翻译的难点就是内容太广泛了,不知道记者会问什么问题,有些提问非常专业,如‘社保人员账户转移’。”陈明明表示,两会翻译平时就要有“职业性关注”,特别注意国内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关注热点话题和大政方针,知道如何翻译一些热点政经术语,例如“新常态”。
外交部翻译室在两会前大约3个月,就要搜集材料做集中准备,其中包括领导人讲话、《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重要报道。陈明明说,一些比较难翻译的话,都要提前准备预案。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难点,就是领导人使用的古诗词和生动表达方式。过去两年间,李克强在记者会上阐述其执政理念时,都有很多生动精彩的说法,例如谈及解决政府职能错位时,李克强表示“应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在表达简政放权的决心时则用了“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
这些翻译难度都不小,译员该如何应对?陈明明表示,这更需要“平时跟踪”,平时给领导人做翻译时就要注意整理,分析领导人讲话的风格,关注领导人的文章、报告和关于他们的新闻报道,翻译室会将这些东西整理起来,一条条分析,然后翻译出来,再让翻译们背诵。
为确保万无一失,两会前翻译们还要模拟召开记者会,同事充当陪练,设计出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陈明明透露,翻译室不久前刚进行完这样的模拟,这样的训练一般是针对外长和总理记者会的,一个人扮演讲话者,一个人做翻译,还有扮演记者的,把各种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过一遍,有现场感,还会挑错改进。
【应对】 笔记不能遗漏 避免使用华丽语言
两会临场翻译多采用两种形式,即同传和交传。同传只能听到一种语言,人大新闻发布会上傅莹回答问题时采用的就是同传,电视观众只能听到中文而听不到英文。交传则是不同步翻译,要说一段翻译一段,观众能听到两种语言,外长和总理记者会都使用交传。
采用交传,不仅现场记者,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会听到翻译,这对翻译的临场应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做好记录。领导人发言时,即使是连续10分钟的讲话,也要尽可能全部翻译出来,因此笔记不能遗漏。在陈明明看来,翻译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录是否完整。其次是准确表达,避免使用太华丽的英语,尽可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
如果因为记者口音问题而有没听懂的地方,会请他再说一遍,确保翻译无误。如果遇到讲话者即兴发挥一些生动的表达方式,对翻译的业务素养就是很大的考验了。
“其实翻译是很被动的,你积累得再多,但永远不知道领导人现场如何发挥。这就要求调动全部积累,反应快,在一两秒之间进行语言转换。”在陈明明这位翻译老将看来,一场一个多小时的发布会,凝聚着一名翻译十多年的工作成果。(新京报记者 王晓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