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丨百年榆中所在地—榆林市榆阳区
在榆林市榆阳区的老城区里有一座驼峰山,因山体砂岩呈暗红色,又被当地群众称作“红山”。在这里,创建于1903年的榆林中学,为陕北革命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榆林中学就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阵地,影响和造就了一大批陕北革命的先驱人物。
日前,记者专程走访了百年榆林中学旧址以及新校区校史馆,在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份份历史资料中,重温这段厚重的红色记忆。
新思想照亮黄土高原
在榆林中学新校区的校史馆里,中国近代教育家、政治活动家杜斌丞曾使用过的办公和生活家具格外引人注目,把人们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那个特殊年代。
1918年,杜斌丞出任榆林中学校长后,受蔡元培和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影响,提倡科学民主、革命进步的新思想,反对封建迷信、保守落后的旧思想,给当时封建落后的榆林中学带来了新的时代气息和学术自由的环境氛围。
1919年,在北京大学求学的李子洲、常汉三、呼延震东等陕北青年学生,在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影响下,开始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10月,魏野畴、李子洲、刘天章、呼延震东等陕籍旅京学生成立了进步社团“共进社”,将已经停办的《秦钟》改办为以“提倡桑梓文化,改造陕西社会”(后改为“提倡文化,改造社会”)为宗旨的《共进》半月刊,介绍红色十月革命,翻印《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广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新学说。
1923年春,杜斌丞函聘共产党员、共进社创始人之一的魏野畴来榆林中学担任国文教员。此后,魏野畴在榆林中学师生中积极推荐《新青年》《向导》《共进》《新潮》《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并指导学生成立青年文学研究会、榆中学生自治会等进步团体,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揭露帝国主义、军阀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启发学生,唤醒民众。
1924年春,杜斌丞又聘请共产党员、共进社的“大脑”李子洲和新文化人物王森然担任榆林中学国文教员。李子洲、王森然利用课堂及各种活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李大钊等人的革命思想,先后创办了《榆林之花》《榆中旬刊》《塞声》等校园进步刊物,并同魏野畴等人共同成立了共进社榆林分社,推荐刘志丹、王子宜、曹力如、武开章等20余名进步学生加入共进社,为陕北创建党组织开展革命运动培养了先行者。
在陕北播撒革命的火种
20世纪20年代初期到20世纪30年代中叶,榆林是早期陕北革命斗争的中心。榆林中学党团组织创建以后,宣传革命,坚持斗争,师生们进行了长期艰苦斗争。
1924年春,受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学生运动决议案》相关内容,以及北京等地创办平民学校的影响,在王森然的倡导和杜斌丞的支持下,榆林中学学生会在杨虎城将军出资赞助下,创办了榆林中学平民学校。当时,杜斌丞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学生会主席刘志丹负责校务,学生会干部王子宜、刘文蔚分别任教务主任和训育主任,为榆林惠记工厂的工人们义务上课。
榆林中学党团组织成立后,不仅把支部设在平民学校,而且通过进一步增加平民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党团组织的宣传影响力。在此后一段时期,榆林中学平民学校除了组织榆林惠记工厂工人学习外,还积极动员榆林城内贫苦人家的子弟免费入学。在此阶段,榆林中学平民学校开设了一至六年级各一个学习班,男女学生最多时达到300多人。学校一直坚持开办到1927年6月,是榆林中学党团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宣传革命、唤起民心、发展组织的重要阵地。
1925年初至1926年底,榆林中学党团支部还利用师生假期返乡为掩护,派遣师生党团员返回家乡宣传马克思主义,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在陕北各县发展建立起一批党团组织:王子宜在保安(今志丹)县创建第一个党团组织——中共永宁山党小组和团小组。此后,刘志丹、曹力如与王子宜在当地继续发展壮大党组织,建立了中共永宁山支部,刘志丹任支部书记,先后发展8名中共党员。
在这段时期,榆林中学党团员骨干还先后创建了定边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定边支部,清涧县共青团第二高小特别支部等陕北早期党团组织,把革命的火种在陕北大地上播撒开来。
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在榆林中学校史馆的展厅里,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学子事迹和照片,让来访者肃穆而立,脑海里不断涌现那些可歌可泣的英勇画面。
自魏野畴、李子洲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榆林中学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榆中党团组织,点燃陕北革命的星星之火之后,从榆林中学成长起来一大批共产党员,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创建了陕北红军队伍和陕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的第一枪。一批从榆林中学走出来的共产党人,顺势在西北地区发动了多次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其中著名的清涧起义,就是共产党人在西北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对陕甘边区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根据对史料的不完全统计,在创建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从榆林中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的进步学子,仅在大革命以及土地革命时期,就先后有刘志丹、谢子长、马云程等80多位共产党人和进步学子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鲁贲、薛增辉、张生智、郭维纲等一批榆林中学走出来的共产党员,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此外,刘澜涛、郭洪涛、张秀山等数以百计从榆林中学走出来的共产党人,他们从大革命时期就投身革命,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严峻考验,成为托起共和国大厦的栋梁,功勋卓著,誉满中华。
榆林中学,这座经历百年沧桑的红色学校,从建党初期就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大革命时期被誉为“塞上之声”,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在陕甘大地,为创建陕北红军以及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一直被史学界视为“陕北革命的摇篮”。(记者程刚)
红色档案
榆林中学始建于1903年。1918年,中国近代教育家、政治活动家杜斌丞担任该校校长,给当时封建落后的榆林中学带来了新的时代气息和学术自由的环境氛围。
1923年春、1924年春,受杜斌丞聘请,中共党员魏野畴、李子洲、呼延震东先后来到榆林中学任教,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出以刘志丹、谢子长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共党员投身革命。榆林中学被誉为“陕北革命的摇篮”。
同时,榆林中学又被誉为陕北教育和文化的“摇篮”。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榆林、延安多所学校的校长以及知名教师都出自榆林中学,崇尚进步的新思想、新文化,为陕北乃至全省的教育环境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记者程刚)
访谈与点评
燃起陕北革命的火种
——访榆林市榆阳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张建忠
记者:20世纪20年代初,榆林中学作为陕北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在陕北乃至西北地区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起到哪些重要作用?
榆林市榆阳区陕北民歌博物馆。资料照片
张建忠:中共党员魏野畴、李子洲在榆中任教期间,不仅在校内积极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还积极在校外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榆闲居的杨虎城正是在这个时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新文化,对其革命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榆中乃至榆林的传播,涌现出刘志丹、谢子长等一大批思想进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骨干。
1925年榆中党组织成立后,不仅在学生中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学生骨干,发展党员,还把平民学校作为立足点,向工人、群众普及新文化知识、进行政治宣传,播下了革命火种,发出了真理之光,燃起了燎原西北的熊熊火焰。
记者:榆中党团组织是我党在陕北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堡垒之一,在推进陕北乃至西北革命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张建忠:大革命初期,榆中党团组织成立后,不仅在校内外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先后发动了支援五四运动、工人罢工等重大活动,组织民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使陕北的革命活动与西北乃至全国的革命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
大革命失败后,在上级党组织的安排帮助下,1927年冬,在榆的党员迅速恢复了中共榆中支部,并以此为重要依托选举产生了中共榆林县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县委成立后领导榆中、职中、女师、街道4个党支部通过学生自治会,策动榆中、职中、女师等学生开展罢课斗争。同时,积极配合和支持陕北特委领导下的早期兵运活动,在榆林,为横山起义、榆林和平解放埋下了伏笔。在西北,为瓦解国民党军队做了积极准备。
记者:在中国革命的大潮中,榆中党组织发挥了重要的熔炉作用,其培养了哪些革命人物?
张建忠:1925年3月,榆中党支部成立后,发展吸纳了刘志丹、刘景象、周梦雄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中共榆中支部恢复后,先后又接收榆中学生张秀山、王兆相、高克亭、杜鸿章、乔钟灵、王丕承、刘长健、邵三春、王怀智、申世鑫、高仰云、高锦纯、强雄飞等为中共党员。
大革命以来,榆中党团组织先后培养了众多党员和革命青年,他们从这里出发,走上艰苦卓绝的革命道路,在中国革命发展的关键时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刘志丹等成为西北红军、陕北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张秀山、王兆相等成为神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郭洪涛等成为陕甘宁边区、西北局、东北局的重要领导人。
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这段非凡历程时,更加激发起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把榆林建设得更加美好的信心和决心。(记者程刚)
采访手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经历百年沧桑的榆林中学,作为“陕北革命的摇篮”,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来到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影响和造就了刘志丹、谢子长等一大批陕北革命的先驱人物,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到陕甘大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大革命到土地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从榆林中学走出来的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在建立新中国的历程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在革命年代,榆林中学学子谱写出一曲曲共产党人的英雄赞歌;在和平年代,榆林中学学子遍布神州大地,成为国家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材。百年来,有上千名榆林中学学子进入北大、清华、人大、浙大、复旦、同济等全国知名学府,有上百名榆林中学学子迈进了牛津、剑桥、哈佛等世界名校。榆林中学先后培育了6万多名学子,遍布海内外,他们大多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榆林中学人承百年传统,开名校新篇,砥砺前行,再创辉煌。(记者程刚)
先锋与群众
——记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榆林市榆阳区委
2月19日,在全省“担当作为好干部”“干事创业好班子”表彰大会上,榆林市榆阳区委获得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荣誉称号。这项荣誉的取得,是榆阳区委常委班子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近年来,榆阳区委常委班子全面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和省上、榆林市部署要求,推动全区各项事业全面迈上新台阶,党的建设、深化改革、“三农”工作、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等20多项重点工作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示范样板。
“我们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建立人大专班抓‘三农’工作、政府专班抓重大项目、政协专班抓文化旅游、政法专班抓社会治理等工作机制,凝聚起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5月10日,榆阳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高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20年,榆阳区采取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发展的措施,六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市第一,其中全区实现GDP1001.02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区第59位。
2019年6月19日15时30分,在位于榆阳区金鸡滩镇的榆林象道国际物流园,伴随着一声长长的鸣笛声,首发列车载着4000余吨煤炭开往河北曹妃甸港。
“金鸡滩镇地处榆神矿区腹地,煤炭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强镇。作为榆阳区委常委班子狠抓的重大项目之一,榆林象道国际物流园是集港口、保税、快件、信息服务、商业配套等现代化物流服务于一体的商贸物流中心。它的建成使用,打通了优质煤炭、高端能化、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等产业链条,成为陕北煤炭向外运输的新业态新模式。”榆阳区金鸡滩镇党委书记王仲飞说。
榆林象道国际物流园只是榆阳区委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榆阳区委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区委常委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跨越式的发展成就。
上马总投资3000多亿元的重点项目200多个,新建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13个,建成未来能化100万吨煤液化、长庆油田200亿立方米上古天然气处理等重大项目……在榆阳区委常委班子的带领下,榆阳区从一个经济体量较小、产业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紧张、民生短板较多的县域经济体,奋力追赶超越成为全国百强、全省前五的经济强区和民生优区。
“我们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确定‘大美榆阳、党建领航’‘抓党建、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思路,落实了榆林市委关于建好榆林首善之区、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示范引领全市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京说。
“去年村里有了葡萄产业,虽然前期我只是在葡萄园打工,但去年就赚了8000多元,等明年葡萄大规模挂果了,我们就能领到分红啦。相信用不了几年,村里肯定大变样。”在榆阳区鱼河峁镇梅家畔村的村民梅成存看来,近年来,村上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区上确定的“大美榆阳、党建领航”“抓党建、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
强化党建引领,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梅家畔村已形成了“建强党支部促发展、发展产业助党建”的良性循环模式。
近年来,榆阳区委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累计投入12.5亿元落实“十大行动”。“医养结合、集中养护”模式和“决战决胜、善作善成”产业扶贫模式先后入选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同时,榆阳区实施城乡校建项目165个,新增学位6万多个,高质量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民生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增添新动力、开创新局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京说。(记者王梓萌)
追赶超越正当时
塞上名城谱新篇
——榆林市榆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5月6日,位于榆林市榆阳区的“发祥地·新商业智慧城”项目建设现场,处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然而,这个总投资额超过20亿元的综合开发项目,仅仅是近年来当地提升营商环境,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优势产业
“从签约到建成投用,我们这个占地5600余亩、总投资45亿元的大型铁路国际物流项目,先后用了不到两年时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榆林象道国际物流园副总经理陈燕婷感慨地说。
位于榆阳区金鸡滩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榆林象道国际物流园项目,是一个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自动受煤、自动立体仓储、自动场内导引等自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大型铁路煤炭物流园,年发运能力2000万吨,远期发运能力可以达到5000万吨,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均处于一流水平。
自2017年9月,该招商引资项目在上海签约后,榆阳区随即成立了象道物流项目推进领导小组,由区上主要领导负责协调各有关服务单位推进项目建设。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工作要求,往常需要盖110多个章子才能走完的项目批建流程,现在简化到60个就完成了,前后仅用了15个月,就让该项目完成建设投入试营运。
近年来,在抢抓榆林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机遇面前,榆阳区也积极发力,统筹区内产业资源,科学布局“液态阳光”项目、碳捕集封存利用项目,推动能源化工产业走低碳化发展之路。同时,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型材料、轻纺工业、现代物流、体育康养、数字经济、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狠抓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建设,大力实施煤化工延链强链行动,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提高到40%,努力构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0年,榆阳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市第一,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区第59位,全省践行新发展理念五强区第三位,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新的步伐。
聚力乡村振兴,发展现代农业
5月7日,在榆阳区小纪汗镇10万只湖羊养殖示范基地内,一群群榆阳湖羊备受“优待”。全自动化的供料、清粪、换风设备,保证了湖羊在干净整洁的环境生长。在标准化的圈舍里,正在低头进食的湖羊,个个神态悠闲。
据这里的负责人介绍,2019年10月,这个占地1000余亩、总投资15亿元的市区两级重点特色农业产业项目,顺利完成了一期建设任务正式投产。投产当月,首批由甘肃庆阳远道而来的优质种湖羊顺利入圈。从2019年6月榆阳区组织有关部门考察调研,到招商引进中盛集团10万只湖羊养殖示范项目,再到项目建成投产,榆阳区仅用4个多月时间,就让这项富民产业在当地生根发芽。
“十三五”以来,榆阳区坚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累计投入扶持资金3.2亿元,强力推进10万亩优质果树、10万亩大漠蔬菜、10万亩优质饲草、200万只榆阳湖羊、20万头优质肉牛等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加速形成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202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82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70元。
“去年以来,我们村按照区上制定的统一标准,给每家每户改造了房屋和厕所,还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为村民新建了部分养殖圈舍,让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心里咋能不高兴呢!”金鸡滩镇曹家滩村村民曹张虎的一番话,道出了当地群众对乡村建设成果的喜悦之情。
近年来,围绕“生态为基,绿色发展”理念,榆阳区全面推进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农居“三个美丽”建设,年均新增营造林10万亩以上,林木覆盖率达45.8%。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拆三改、四区分离、五化同步”新模式全域推开,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保护传统文化,创新文旅格局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是人民的大救星……”5月7日下午,伴随着悠扬的陕北民歌曲调,这首从革命年代传唱至今的红色歌曲,让参观榆阳区陕北民歌博物馆的游客们纷纷齐声哼唱起来。
2018年5月建成的榆阳区陕北民歌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分为传统陕北民歌展区、革命历史陕北民歌展区、新时期陕北民歌展区等六大展览部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以陕北文化为元素、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反映陕北悠久悲壮的历史变迁、体现陕北历史人文精神,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产品研发于一体的高水准专题博物馆。榆阳区陕北民歌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精神宝库。
“十三五”期间,榆阳区各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果斐然,陕北民歌博物馆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名片;麻黄梁省级黄土地质公园建成开放,成为新的榆阳文化地标;夫子庙文化旅游街区入选全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成邓宝珊将军纪念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教育基地等精品文化工程;农民丰收节、乡村溜溜音乐节等近百项“大美榆阳”文化旅游活动异彩纷呈……
“2020年,榆阳区游客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达35.7亿元。下一步,我们还将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依托‘大美榆阳’文化旅游活动,重点打造南部山区生态田园游、黄土边塞风情游、大漠生态风光游、现代农牧风情游、近郊休闲游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引导乡村旅游消费升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榆阳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负责人说。(记者程刚)
成绩单
“十三五”时期,榆阳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十亿元级“四连跳”,是“十二五”末的2.5倍。
大力实施“3+2+X”新兴主导产业建设三年行动,发展10万亩优质饲草、10万亩优质果树、10万亩大漠蔬菜、200万只榆阳湖羊、20万头优质肉牛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202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82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70元。
2021年第一季度,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2.6亿元,增长24%;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67亿元,增长4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95亿元,增长33.7%。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两位数,创造了高基数、高质量、高增长的新纪录。(记者程刚)
编辑: 石彬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