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黄陵"国祭"呼吁立法

01.04.2016  09:33

  每到清明时节,来自桥山之巅黄帝陵的祭祖之声,飞扬在巍巍桥山的翠柏间,震颤在亿万华夏儿女的心坎。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视察陕西时提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而轩辕庙里的46通古碑,则是最清晰的历史印记。正如著名黄帝文化研究学者方光华先生说:“黄帝是中华道统和治统的重要开创者,黄帝祭祀反映出道统和治统的绵延不断和源远流长,今天的黄帝陵祭祀是当代中华民族最高的祭奠。

  黄陵桥山,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这一处,满山的郁郁葱葱,钟灵毓秀。

  每年清明,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四海归心,由着中华血脉的情感牵引回到黄帝陵前,以最虔诚庄重的仪式祭祀黄帝,认祖归宗。这个仪式,没有刻意,却有着亿万炎黄子孙共同遵守的历史默契。

  这个仪式,一传,就是两千多年。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多位代表委员建议确立黄帝公祭的至高性和唯一性,确定每年清明节在陕西黄陵进行“国祭”。

  46通古碑 带你回顾两千年祭祀

  “从黄帝逝世时起,华夏民族就开始了祭祀黄帝的活动,迄今已有五千年历史。而从《史记》中‘汉武帝刘彻亲率18万大军征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修祈仙台,遗挂甲柏’的记载看,黄帝陵的祭祀活动有史记载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黄陵县轩辕黄帝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苏峰说。

  在桥山脚下的轩辕庙里,西侧的碑廊中整齐陈列着46通古碑。“北宋嘉祐六年”、“金明昌六年”、“元泰定二年”……走在这时间的长廊里,石碑无言,字有斑驳,但却能在这厚重的镌刻中看到了最清晰的历史印记。

  46通古碑中,有36通是“御制祝文”。“所谓御制祝文,就是由皇帝亲自颁发的祭文,代表国家级祭祀。历代王朝对黄帝陵的祭祀多是皇帝派专员致祭,而每次祭陵的祭文、祭祀日期、祭品名称、数量和主祭、陪祭官员姓名都要刻在石碑上。”苏峰说。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亲撰祭文,并派官员到桥山黄帝陵祭祀,这篇祭文是目前所存祭黄帝文中最早的一篇。同时,朱元璋规定桥山黄帝陵庙为祭祀圣地,三年为一大祭。而在明清时,大凡皇帝登基、国家庆典、平息动乱、太后寿诞,也都要在桥山告祭先祖。

  除了祭祀,古碑还记录了历代对黄帝陵的维修和保护。现存最早的一通古碑是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刻立的《栽种松柏圣旨碑》,碑文记载宋仁宗赵祯诏令坊州在桥山栽种松柏,坊州依照圣旨栽种松柏以外还免除了三户人家的差役粮税,令其守护桥陵,它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关于保护黄帝陵的官方文件。目前,桥山上有8万余株柏树,其中千年以上的有3万余株,是全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柏树群。

  古碑记录了历朝帝王保护祭祀黄帝陵的情况,从1980年以来,黄帝祭祀形成了清明公祭、重阳民祭的黄帝祭祀制度,每年清明公祭典礼,都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海内外炎黄子孙代表上万人参加。

  著名黄帝文化研究学者方光华先生说:“黄帝是中华道统和治统的重要开创者,黄帝祭祀反映出道统和治统的绵延不断和源远流长,今天的黄帝陵祭祀是当代中华民族最高的祭奠。

  民族祠堂 寻求中华复兴的力量

  黄帝陵是海内外炎黄子孙谒陵祭祖的民族圣地,溯着一条文明之河能追到这里,沿着一条情感之路能回到这里。你可能会忘记祖辈的名讳,但是却不会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站在祖宗陵前,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愈显浓烈,任何歧见都可以暂且搁置,找到共同的语言,达到最广泛的团结。

  在黄帝陵,有毛泽东亲笔起草的抗日救国“出师表”——《祭黄帝陵文》;有清朝康熙皇帝用汉文楷书8行和满文9行撰写的“御制祝文”;有追本溯源的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也有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世界华人协会会长程万琦等海内外知名团体和人士来寻根问祖。黄帝陵,成为中华儿女抵御外侮、民族团结和千里同心的亲情维系。

  黄帝,既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又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儿女相互认同的文化标志。我们纪念黄帝、祭祀黄帝、宣传黄帝就是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尊祖爱国的民族情感,更是表达整个中华民族追根寻祖的文化认同,最终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的。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祖,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也是华夏的旗帜。祭祀黄帝,缅怀感恩他有功德于人民,也激励后世奋进图强,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张茂泽说。

  黄帝陵祭祖,在肃穆的氛围中,追思中华民族先辈们如何克服艰难险阻“创造文明”造福子孙,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振奋民族精神,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整修保护 守好民族精神的圆心

  现在轩辕庙碑廊的古碑中,还有5通石碑留下了6篇保护维修黄帝陵的文字,可见历代对黄帝陵保护的重视。

  两千年来,在重视黄帝陵祭祀的同时,对黄帝陵的整修也极为重视。自汉代立庙,唐代扩建,宋代迁址,一直到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后重修、整修黄帝陵庙21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进行了大小8次整修,最近一次整修分两期工程,从1992年到2004年,历时12年。

  黄陵人一直称自己为守陵儿女,陕西省也专门成立了黄帝陵基金会,接受海内外华人的捐赠以保护整修黄帝陵。为了更好地保护黄帝文化遗产,2008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在黄帝陵周边规划建设黄帝文化园区,规划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空间结构为“一轴、一河、一环、八区”。一轴是黄帝文化旅游展示核心轴线——轩辕大道,一河是穿过园区的沮河及其两岸开放空间,一环是“陵、城、山一体”的遗产景观环境,八区包括黄帝陵祭祀片区、文化园旅游服务片区、古城历史文化旅游服务片区、东湾景区、城市生活商业综合片区、西部门户片区和两个外围山体生态保护区,项目预计总投资35亿元。

  中华民族是一个家在东亚又花开五洲的民族,在今天的地球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黄帝的子孙,可以说覆盖整个中华民族精神高地的就是以黄陵所画的一个圆。整修和保护好黄帝陵,让海内外华人在谒陵祭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黄帝的功德和黄帝精神,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13万黄陵守陵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呼吁立法 定黄帝陵祭祀为“国祭

  去年以来,对黄帝的祭祀是“陵祭”还是“庙祭”在文化学者中引起广泛讨论,也把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这两个地方推到了舆论风口。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黄帝陵早已印记在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心中,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挖掘历史文化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和长期约定俗成的习惯,否则会扰乱炎黄子孙的文化认同,伤害炎黄子孙的纯真感情。”西安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姚敏杰说。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张茂泽也认为:“黄帝陵祭祀的延续时间长,是历史沉淀最为深厚、在炎黄子孙中影响最大的黄帝祭祀地。当代黄帝祭祀应该尊重历史和传统,选择全球华人公认的黄帝陵祭祀。”历史上,汉武帝开历代帝王于桥山祭祀黄帝的先河,唐代宗批准将桥山祭祀列为国家祀典,宋元以后,历代帝王都规定桥山黄帝陵为官方祭祀轩辕黄帝之所在。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陕西时提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提出,如今,每年清明节在黄帝陵举行的公祭轩辕典礼已经成为最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强烈感召力的民族盛典,应该以立法的形式确定黄帝陵祭祀为“国祭”的至高性和唯一性,这对更好地体现黄帝文化凝聚力和传承黄帝精神至关重要。(记者 张玲玲)

南水北调中线完成2021—2022年度调水目标
  记者1日从水利部了解到,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顺利完成2021—2022年度调水任务,调水92.陕西新闻
陕西农村公路建设成果丰硕
  近日,记者从2022年陕西省“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该省农村公路建设成果丰硕,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完善提升农村公路近10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