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陵黄帝陵:立陕西大地 传华夏血脉

04.04.2015  11:41

  

  王春梅摄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年年岁岁,清明时节,当所有华人一次次赶赴陕西,跪拜于桥山脚下,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会在这片土地上凝聚出一种超越一切的精神力量,将一个民族牢牢地拧在一起,走过千年,走向辉煌。

  本报记者 沙莎

  只是在他的脚下,中华儿女才一拜千年。

  拜他作为“人文初祖”所绵延的华夏血脉,所负载的历代祖灵?

  拜他作为“时代英雄”所立下的赫赫战功,所荣耀的炎黄气度?

  拜他作为“历史圣者”所抚慰的万民之心,所彰显的德业辉煌?

  也许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就如清明时的微雨滋润桥山上的松柏一样,承接它,让它融入身体,并生发出翠绿的枝丫是雨水和松柏的深情。黄帝从远古走来,他已然超越了帝王、英雄、圣者而成为滋润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难舍的情怀,不论守在故土或千里之遥,他都让华夏文明的大树枝繁叶茂。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时,以陕西是根,延安是魂的赤子情怀,给予了黄帝陵最准确的评价。

  五千年文明标识,谁能忘共同祖先?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长河中,大约没有什么人从他死后开始就受到人们的祭拜历经千载不断。

  “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当我们想象,在中华原始的土地上,人们刚刚丢弃掉粗粝的石头,凝望着窑火中逐渐成形的陶器,这个有熊氏的国君,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人文初祖,用他的到来,惊醒了中华绵延千年的力量。

  他以后,“黄帝”这个称呼已然超越了姓名本身而成为一种标识。这个称号像熊熊不熄的火炬,在后继者的手中传递,坚定人们的信念、点燃人们的希望、指引人们的方向。

  “起始于史前的黄帝祭祀,没有随着历史时代的更替而消失,而是历经史前三代、春秋战国和整个中世纪,一直延续至今,他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陕西省社科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黄帝研究专家何炳武对黄帝祭祀的含义有深刻的思考。

  经历五千多年的岁月,中华民族特有的顽强生命力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有共同祖先,我们是炎黄的子孙”。这素朴的观念,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时代,抑或是各国纷争,抵御外侮,无疑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在何炳武的黄帝祭祀研究中,祭祀黄帝始于黄帝去世之时。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中国人祭祀黄帝没有中断过。虞、夏两代以祭祖之礼祭祀黄帝。商、周两代和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后裔继续祭祀黄帝。汉代继秦代以天神祭祀黄帝,又将黄帝作为祖先祭祀。隋唐时期对黄帝的祭祀进一步制度化。宋元时期,沿袭了郊祭时陪祭黄帝的传统,又把黄帝作为历代帝王之一在陵庙进行祭祀。明、清两代更加重视陵庙祭祀,将桥山黄帝陵祭祀列为国家祭典。民国时期,每年清明节公祭黄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清明节由陕西省领导人主持公祭黄帝陵典礼,还有重阳节举行民间祭祀活动。

  在当今,人们更将对祖先的纪念、对中华文明的思考、对华夏精神的探寻附着于黄帝陵。“黄帝陵祭典活动”于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列入了计划。

  “黄帝文化代表着中华文明在上古时期最灿烂和辉煌的成就,它是中华文明形成之初的灿烂,代表着华夏的精神。黄帝陵申遗,对保护中华文明根脉有着重要的意义。”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以历史的视角对黄帝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九百六十万土地,谁敢舍桥山翠柏?

  从陕西黄帝陵到台湾,直线距离约1600多公里。然而,每一年的清明这两个地方都在用同样的仪式祭奠着黄帝。

  并不仅仅是台湾,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桥山并不高,却让所有华夏族人仰止,并包容着这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无论是龙山文明的落脚,抑或是历代统治者的祭拜,黄帝陵的青翠柏树已然超越了作为普通树木的本身,而成为人们心中承载中华生生不息精神的长青之木,而只有在这座山上,中华文明才有了最繁茂的绵延。

  “轩辕龙驭古,百代景象裳。高徒桥山上,关河万里长。”宋代范仲淹的诗句中黄陵就是中华山河之魂的安放之地。

  在古代,无论汉族统治的朝代还是蒙古族统治的元代、满族统治的清代,都把黄帝陵庙祭祀列为典章。

  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上,黄帝成为民族自觉的载体,在共同反对外来侵略和国内封建压迫的斗争中,他像高扬的旗帜,无论大江南北都有巨大的号召力量。

  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更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参加的革命斗争。孙中山旗帜鲜明地宣告:“中华民族为一伟大之民族”。中国共产党更明确提出,“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

  黄帝祭祀活动成为凝聚民族精神、激励战斗意志的庄严仪式。甲午战争后,爱国志士丘逢甲反对割让台湾,他到陕西黄帝陵祭祀黄帝,自题诗句云“袖中一卷英雄传,落日来登黄帝陵”,宣示雄心不已的抗争精神。

  1907年重阳节,陕西同盟会祭扫黄帝陵,在黄帝陵前誓告反抗列强“脔割大好河山”、“扫除专制政权”的决心。1937年清明节,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共祭黄帝陵,毛泽东亲写祭文。

  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关头,所有的中华儿女用鲜血和身躯祭奠着祖先。他们在黄帝陵祭祀的已经绝不仅仅是一个上古的明君、或是带着神话色彩的英雄,而是一种让中华民族团结起来的根植与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伟大力量,一种中华文明精神的标识。

  十三亿华夏儿女,谁不是炎黄子孙?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于右任先生于1918年回陕祭陵后,就再没有机会祭奠黄陵,在台湾遥望故乡,如此表达着作为炎黄子孙灵魂深处最难舍的情节。

  直到2009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赴陕西出席清明公祭黄帝大典,成为60年来中国国民党赴黄帝陵祭祖的最高级别人士。

  这一拜,是血脉的碰撞,是飞越千山的手足情深。

  三度来陕参加公祭活动的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说:“他来祭祀黄帝陵已是第三次,是希望把这样一个祭祖的大典传承给年轻人,在他们的心理上尊崇始祖。作为中华儿女,必须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苏宇说:“两岸的黄帝文化交流,可以增强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据统计,全球华人有规模的“重返黄帝陵”寻根祭祖始于上世纪90年代,多年来,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已逾百万人次。连战、吴伯雄、宋楚瑜、郁慕明、蒋孝严等台湾政要都曾率团到黄帝陵谒陵祭祖、参与清明公祭黄帝典礼。

  著名作家商子秦认为:“今天的黄陵祭祖,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三个‘力’,这就是生命力、凝聚力和辐射力。

  血脉需要传承,陕西科技大学的大学生们每年都担任着黄帝陵公祭的志愿者任务。他们不仅是仪式上忙碌而专注的身影,黄帝的精神也在他们身上传递着。李维芳是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的学生,她说:“我们在这里祭祀我们的人文初祖,是缅怀、是尊敬、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侵染。那一刻,我们和中华的历史仿佛电连了,祖先让我们感到无比的荣耀。

  不仅仅是大陆的青年,2015年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为香港澳门地区的青少年首次组团参加。

  当中国人一次次拜于黄帝脚下,一种强烈的认同,带着祖先的荣耀就会附着于每个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一种力量,将中国人牢牢地拧在一起,走过千年,走向辉煌。

陕西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陕西新闻
黄河保护法通过 保护“母亲河”有法可依
  中新网北京10月30日电 (记者 李京泽 梁晓陕西新闻
今年我省成功应对17轮强降雨实现安全度汛
  记者10月27日从省应急管理厅获悉:今年汛期,陕西新闻
“监管+”为食品生产企业纾困解难
  10月24日,记者从省市场监管局获悉:今年以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