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论坛在深圳举行
王乐泉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企业持续释放创新发展的新活力,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企业创新发展必须以健全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为基础,确保企业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在法治轨道上合法创新,健康发展。同时,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好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以“亲”“清”为遵循,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清晰的政府权力清单和市场主体负面清单,明确划定政府权力与企业权利的边界,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要理顺执法体制和机制,秉持法治精神和理性精神,营造公正的司法环境和全面守法的社会环境,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和创业活力。
王乐泉强调,要以科学先进的法治体系引领和保障企业创新。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要以企业技术进步为标准,尽快修改升级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使之更加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引领经济转型的国家战略需要。要促进知识产权执法与司法的有效衔接,以高水平、专业化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支持和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新经济时代经营模式的革命性创新,必将产生革命性的法律需求。科学立法的步伐要领先于经营模式创新的速度,真正发挥法律支持、引领和保障企业创新的功能。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企业创新法人治理结构提供更加包容的制度空间。要加快企业信用监管步伐,建立健全失信约束惩罚机制,引导企业增强信用意识,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要以透明良善的法律制度保障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等企业主体的合法权益,使其对自己的未来有合理而稳定的预期,从而推动、支持、引领、保障企业创新发展。
王乐泉指出,企业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法治则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背后的支撑力量,法学法律界要做企业创新发展的坚定推动者和正确引领者。要加强理论研究,准确把握企业与职工和社会、企业与政府和市场的法律关系;深入调查研究,推进形成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法治环境。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和各级法学会要主动作为,走出书斋,走进工厂企业,与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交朋友,全面了解他们最关心、最忧虑、最困难的问题,准确把握企业的法律期待和各类员工的法律诉求,形成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质量咨询建议,努力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让企业感受到法律的温暖与力量。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主持论坛开幕式并作总结讲话。陈冀平指出,创新与法治是企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没有创新,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难以生存和发展;没有法治,企业的技术创新就得不到强有力的保护,经营模式创新就容易遭遇法律风险,企业也就缺乏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我们要深刻认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深刻理解“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这一论述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法治经济”的重要内涵,进一步凝聚法治共识,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我国企业创新发展法治保障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指导、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作出更大贡献。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文斌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鲍绍坤、张鸣起、张文显、王其江、张苏军、郎胜、任海泉,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李如林,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执行局局长、第一巡回法庭庭长刘贵祥,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少春,广东省法学会会长梁伟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学会会长肉孜·司马义等出席论坛。
论坛上,来自全国的法学家、企业家和政务部门、法律机构的专家多元互动。近30位嘉宾围绕“企业创新发展的法治保障”这一主题,分五个单元作了主题报告。内容既涵括宏观层面的议题,又涵括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创新发展的法治保障问题、不同企业主体创新发展的法治保障问题,等等。这些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体现了理论思维与丰富实践的紧密结合。
据悉,中国法治论坛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法治论坛”,与中国法学家论坛、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并列为中国法学会着力打造的三大论坛。从2016年起,“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法治论坛”正式更名为“中国法治论坛”,主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充分交流,凝聚共识、汇聚智慧,促进我国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法学会机关事业单位、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法学会、中国法学会所属研究会、广东省和深圳市有关部门有关负责人以及全国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近200人参加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