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稳健前行】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伟大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稳健前行。为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巨大优势,中央网信办与求是杂志社联合组织策划“中国稳健前行”系列理论文章,邀请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进行深入阐述,今日在求是网推出第27篇,敬请关注。
内容摘要: 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道路,在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长期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飞跃性发展。开放不仅可以改变资源投入规模,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升级,还能够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制度供给的有效变迁。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在对外开放的坚定步伐中,中国共产党也将在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中提升执政能力,持续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开放道路,在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长期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飞跃性发展,逐步融入世界经济,步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成为维护多边经贸体制、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的重要法宝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纵观五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史,开放的时代,则是繁盛的时代、快速发展的时代;封闭的时期,则是落后的时期、发展迟缓的时期。汉唐盛世,与外部的联系密切,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人员的交流活跃,货物贸易兴盛。清末时期走入闭关锁国的死胡同,社会经济相对停滞,与世界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泱泱大国成为列强瓜分的鱼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独立自主地搞建设、谋发展,取得了不容否定的巨大成就,但受困于内外环境,生产力发展的潜能没能得到充分释放。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后,我们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发展的道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再次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开放之所以能发挥促改革、促发展的作用,在于开放不仅改变了改革开放前资源投入的规模,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升级,而且还能够促进制度供给的有效变迁。开放带来的制度供给需求,必然会倒逼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建设。“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在对外开放中,要发展对外贸易,就必须尊重国际惯例,遵循国际经济贸易规则。要适应国际经贸惯例和规则,就必须改革国内的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与国际相衔接的市场经济制度。对外开放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对外开放促进改革,而改革就是为了建立适宜开放的制度,这种有效的制度供给的变迁正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中国特色开放道路是我国的巨大优势
4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道路。
中国特色的开放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开放之路。坚持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的开放道路是独立自主的开放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稳步有序、渐进可控的方式推进对外开放。
中国特色的开放道路是统筹内外的开放之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内外联动,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中国特色的开放道路是互利共赢的开放之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走向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共同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我国对外开放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对外开放实践的全过程中。我国通过局部地区试点开放,总结经验,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再扩大开放区域,进而形成地理空间上的全方位开放格局。我国设立多种形式的特殊经济区,分别实行着不同的特殊开放政策。这些地区大胆探索开放道路,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规则体系,完善法治环境,提高行政效率,率先打造更好营商环境,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也成为开展对外贸易、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和吸收外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沿,成为国内外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的聚集区,发展为区域经济中心和经济发展极,对全国其他地区产生显著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通过局部率先开放,再扩大开放空间,不断提高开放程度和开放水平。这种渐进开放过程,能避免一步到位的全面开放可能导致的严重冲击,使人民在开放中得到实惠,逐步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在渐进开放的过程中,国内企业逐步提高与跨国公司合作的能力,还能形成地区之间的开放竞争,在地区开放竞争中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社会氛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在开放中培育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资源禀赋和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发展加工贸易,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大胆吸收外商投资,扩大出口,逐步成长为世界制造中心和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仅区区206亿美元扩张到2018年超过4.62万亿美元,增长220多倍, 成长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
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致力于培育竞争优势。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加大国家对新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新技术应用,跟踪国际标准,促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开放过程中,加强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全球的技术、资本、市场、人才、信息、营销渠道、先进管理经验等优质资源,在全球设置采购中心、制造组装中心、研究设计中心、营销中心、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通过价值链若干环节外包或企业并购,形成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优势,打造我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避免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提升我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广泛利用全球资源
对外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积极吸收外商投资、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已经成长为吸收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大国。为吸引外商投资,中国从出台优惠政策到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吸引力,从优惠政策引资到制度环境引资,扩大市场准入范围,放宽外商投资限制,对外资企业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以平等的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对待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保护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建立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我国市场成为对外资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
1979—2018年我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商投资不断扩大,不仅弥补了中国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双缺口”,而且大幅度提升闲置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的利用效率,产生了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倒逼国内的改革,推动着经济成长和人民福利水平提高。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扩大海外投资,完善海外投资政策、法规,改善海外投资管理和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广泛利用全球资源,实现了国内外的资本、技术、管理、信息、人才、营销网络和供应链、价值链优化配置,带动技术和劳务输出。截至2018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98万亿美元,是2002年末存量的66.3倍,在全球分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由第25位升至第3位。
在“走出去”扩大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注重防范海外投资风险,注重与国内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海外投资增长与国内经济稳定、实体经济健康相结合。
以开放的持续创新把握经济全球化主动权
对外开放40年来,中国在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和经验中,不断创新开放的政策措施和方略。 1980年设置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1984年又设置沿海开放城市,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7年实行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1988年设立海南省经济特区;1990年设立浦东开发开放新区;1992年又推出沿江开放战略和沿边开放战略;1994年设立天津滨海新区。2013年以来,分批设立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2018年海南全省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今年党中央决定把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成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无不蕴含着中国智慧,体现出创新开放的理念。创新开放构成了40年多来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经验。
只有不断创新开放的形式、内容、体制,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新高地,对标国际高水平开放,才能把握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权,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获得更大收益,更好实现开放发展、创新发展。
大变局下的对外开放大有作为
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关键期,个别国家走向单边主义,挑起贸易争端,冲击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体系,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但是,我国有足够的底气应对挑战,对外开放大有作为。
第一,我国拥有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全部工业门类,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产业配套完整,与世界各国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经济韧性强,能够应对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带来的挑战。
第二,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消费市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市场规模还在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也在升级,内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已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即便美国发动贸易战对出口造成一定冲击,国内市场的回旋余地也会很大,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效应日益显现。
第三,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高举扩大开放的大旗,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各国对开放的世界经济充满期待。我国反对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坚定维护多边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倡导以规则为基础、以发展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得道多助,赢得并将更多赢得世界的广泛支持。
第四,我国主动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出台新的开放举措。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非合作,加强中欧、中日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提升中国-东盟等自贸区水平,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降低关税总水平,减少非关税措施,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主动扩大进口,促进进出口平衡;改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善外资营商环境,公平对待境外企业和产品;践行竞争中立原则,规范补贴措施,维护多边经贸体制,对标国际先进经贸规则。我国在扩大开放中,广泛结交朋友圈,让认同建立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致力于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能够分享我国开放发展的机遇,使奉行单边主义、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者形单影孤。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这是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在对外开放的坚定步伐中,中国共产党也将在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中提升执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 桑百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编辑:黄坤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