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今年以来,中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既充分展示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也为各国投资者创造了更多发展机遇。商务部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131家,实际使用外资478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尤其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0.1%,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为14.5%。
营商环境在持续优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向东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改善营商环境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其中,今年年初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外商投资法确立了新时期中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发出了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外商投资法对不得使用行政手段强制转让技术作出明确规定,也完善了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外商合法权益保护。”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是业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外商投资法一旦实施将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和充分的法律保障,为中外企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从制度上增强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从而推动其加大对华投资力度、开展高价值环节的生产经营并使用先进技术和工艺。
“当前,中国政府正在制定配套的法规、规章等实施细则。按照总体部署,6月底,中国已进一步缩减了负面清单条目。”刘向东进一步分析,《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的发布,扩大了增值电信、医疗机构、教育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领域对外开放。
不仅如此,刘向东强调,今年以来,中国还加快了放管服改革,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和更大规模进口海外优质商品,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这都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百尺竿头需更进一步
在刘向东看来,中国改善营商环境的目的在于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其中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尤为重要,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作为中国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试验田”,上海自贸试验区目前已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了171项制度创新成果,推动全国整体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未来,中国还将布局新一批自贸试验区和建设自由贸易港,将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加广泛的地域选择。特别是在此前召开的二十国集团大阪峰会上,中方宣布了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其中包括新设6个自贸试验区、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等内容。
王是业认为,这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创新、开展监管压力测试,相关创新政策和监管实践也将不断向全国推广,大幅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化、自由化的整体水平,提升外资、外贸监管能力。
但是,刘向东坦言,目前中国的营商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未来还将推动出台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新举措。如在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方面还需进一步发力,以保障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获取人力资源、资金、土地使用权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在简政放权和强化依法监管等方面还有待完善,特别是与市场主体密切相关的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信贷、纳税、办理破产等方面和知识产权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