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有一种行话叫官腔
社会分工不同,各行有各行的规矩,各行也自有一套相对独立的运行系统,其中,行话就是维持系统运转的基本工具之一,外行人一般听不懂。现在,也有这么一行,在整个社会大格局中属于一个相对独立而又不可小觑的子系统。这个系统有自己的庞大群体,就是当官一族;有自己的成熟语言,就是官腔。
官腔的表面特征是来头大。不管是大事小事,急事缓事,只要到他口中,首先要讲个法律、法规或规章,要么就是原则、办法或规范,至少也要来个方针、路线或政策。从古说到今,从内说到外,从中央到地方,再从村庄乡镇县政府,兴致一来,一直扯到中南海。
官腔的主要表现是水分多。米粒儿大的事儿,到他手里,就空前复杂起来,甚而至于还要开个大会、发套文件、全面安排统一部署一下。记得有几幅漫画,一幅是某官员作报告,话筒像是排水管儿,台上一发言,口水就顺着管线汩汩而出;另一幅是上面在讲话,下面打着伞,即使这样,前边的听众也早已落汤了;还有一幅更绝,上面讲着话,下面撑着船,可见水分之多。
官话的本质特征是重量轻。看起来是“豪侠裘千仞”,实际是“铁掌水上漂”。再大的事情,再重要的工作,如果拿官腔来做,统统都得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见不到半点实功。官腔之于群众,就像是水中泼上了油,无论如何都难以溶到一起。群众之于官话,就像是老牛听到琴,既然你自诩为阳春白雪,俺们就自觉被下里巴人吧,反正是你说你的,俺干俺的,互不影响。
正因为官腔成了行话,对于外行人的百姓来说,理解起来就特别困难,正所谓你不说俺倒清楚,你越说俺越不明白了。
新时代、新形势,群众需要新风尚,百姓呼唤新风气,为官员操刀的执笔小秘都盼着节省笔墨,不堪重负的打印机都盼着彻底减负了。用普通大众听得懂的话与群众交流,官民回归一体,大伙开诚布公,说心里话,办实诚事儿,其乐融融,岂不美哉?(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