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抒写 为人民抒情 为人民抒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5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他同时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人民的实践、人民的生活,是文艺作品的源头活水;面向人民、服务人民,是文艺工作的神圣使命。是否能在这个高度上进行创作,决定了一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进而决定了它的传播力和美誉度。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丰富的文艺作品中可以看到,经典的往往也是流行的、高水准的常常也是高人气的,只有赢得人民的作品才能在长久的时间内赢得市场,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赢得人民,文艺作品要展现出社会历史高度。鲁迅先生论文艺,称其为“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纵看古今,任何经得起时光检验、历史淘漉的经典作品,无一不富含着对时代问题的追问、对现实人生的观照、对社会生态的考察、对历史大势的深思;无一不是以真求美、以质修文、以现实的深度赢得艺术的高度。正是它们,绵延不断、前后接续,形成了一部社会文化历史,动态地提升着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也正是它们,不断地向后来者重申着文艺创作的根本要求:根植人民,观照时代,无愧历史,面向未来。
赢得人民,文艺作品要富含民族文化精神。有民族的视角,才有世界的眼光,有中国文化,才讲得出中国故事、唱得响中国声音。作家莫言围绕山东高密“东北乡”构筑的精神世界,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翻译家许渊冲在中国诗词和英法韵文之间的互译,为他带来了国际文学翻译界的最高奖项。经典作品如此,大众文艺更是如此。《中国好歌曲》的节目模式被海外订购,吸引力在于原创,也在于其所表达的东方美学意境;《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实现国际传播,是因为华夏美食,更因为其中流动的中国文化兴味。好的文艺作品的共同规律就在这里:要对流行文化有把握和前瞻,又要对传统文化有理解和消化;要谙熟市场的普遍传播规律,更要展现出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关怀。
赢得人民,文艺作品要有面向群众、扎根生活的风格。“接地气儿”作品耐看,就是因为它们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热播,原因正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那句评价——“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主流正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能收获高人气和高美誉度,源于它表达的题材,也源于它的“表达风格”:写伟人也写普通人,写国是国情也写百姓生态,让观者体味到,庙堂之上也有人情味、百姓家里也有大政治。主旋律如何接地气?找到生活、回到生活应是答案。
让一部作品有崇高之美、信仰之美,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追根究底都取决于以人民为“出发点”“落脚点”“鉴赏家”和“评判者”的创作态度和艺术宗旨。这样的好作品,有些会同时赢得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有些则会在更长久的时间中赢得历史的掌声,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展现出对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站在“人民创造历史”的宽阔视野上观察和评价文艺作品,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当代文艺创作的激励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