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2014“西安蓝”点赞
随着2014年最后一天西安空气质量定格在“良”,古城西安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11天,比2013年增加73天。严重污染天数6天、重度32天、中度28天、轻度88天,分别比2013年减少28天、1天、26天、18天。2014年西安环境空气质量六项指标: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平均浓度较2013年分别下降了23%、28%、30%、18%、14%、52%,其中PM10下降幅度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自2014年3月份以来,西安市已连续9个月退出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这份成绩来之不易,饱含着全市上下“人努力”的艰辛付出,同时也有气象客观条件“天帮忙”的有利因素。
六大措施“铁腕治污染”
围绕大气污染防治,西安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近10项政策文件,为进一步加强燃煤污染防治,出台了《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工作实施方案》;为减少机动车污染,出台了《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优惠政策实施细则》、《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做好特殊时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出台了《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加强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解决环境监管中存在的“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出台了《治污减霾网格化管理实施意见》,逐步建立大气污染治理长效管理机制。
西安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动员会,安排部署治污减霾工作。西安市级领导召开专题会议达40多次,并经常亲临一线,明察暗访,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西安市政府专门出台了2014年《西安市治污减霾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5大类,34项治污减霾重点工作,分别由21个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43个市级部门牵头、配合,采取“压煤”、“抑尘”、“控车”、“减排”、“增绿”、“禁烧”等六项措施加大大气污染防治。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采取“搬、关、停、控”等措施,坚决禁止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2014年起,全市范围不再审批、核准、备案燃煤项目。全年淘汰7家落后产能企业,14家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提前2年完成国家“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年共拆除燃煤锅炉480台,关停了西安热电厂2台220蒸吨燃煤锅炉。对建成区范围3.4万户居民实施了蜂窝煤改清洁能源工作。通过各项措施,全年燃煤削减量150万吨以上。
“强化治理”。对89台燃煤锅炉进行烟气综合治理,三家热电企业大气污染处理设施进行全面提标改造;对153家汽车4S店烤漆房、32家工业企业有机废气进行治理;对4100余家中等以上规模餐饮单位使用清洁能源、装配油烟净化设施。淘汰黄标车4.25万辆;从2014年10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Ⅴ标准的汽、柴油,较国家油品升级要求提前了三年。
“增绿扩容”。实施生态水面和绿化美化等重大生态工程,增大环境容量。新增城市绿地450万平方米、造林6.8万亩,新增湿地面积6506亩、生态水面3108亩以上。
“全力禁烧”。以秸秆禁烧为重点,严控各类焚烧污染,西安市夏季连续六年实现“零火点”;强化对焚烧垃圾、落叶、杂草及废矿物油的监管查处力度。
污染问题“零容忍”
针对渣土车违规营运造成的扬尘污染问题,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现场检查督办,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渣土车违规责任追究办法》,安排部署集中整治专项行动,落实属地责任,强化行业监管,确保了渣土运输的各个环节有人抓、有人管。
针对西安驻军单位燃煤锅炉拆改数量多、难度大、隶属关系复杂等难题,西安市市长董军率团赴兰州学习调研治污减霾工作,并专程拜会兰州军区领导,汇报西安市驻军单位燃煤锅炉拆改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并请求支持。兰州军区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工作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驻军单位全年拆除燃煤锅炉110台。
西安市委、市政府宁愿牺牲一些GDP,也要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让路,顶住压力,严格按照《西安市加强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措施》,每年12月到来年2月,除抢修、抢险、地铁施工外,停止涉土作业,减少扬尘污染。
以此同时,西安市政府出台了更为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办法》,每月由市监察局牵头对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考核,实行跟踪问效,先后对7名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对11个区县、开发区分管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对6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责成3人写出书面检查。
保蓝天需要你我齐努力
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广大市民纷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入到“蓝天保卫战”中。据西安市环保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12369环保投诉热线受理和查处的环境投诉案件,每年都在万件以上。与此同时,数万名环保志愿者活跃于全市的各个行业。
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张磊是个热心的环保志愿者,谈及如何为古城的蓝天尽一份力,张磊笑着说:“尽可能少开车,出门时想想是不是可以步行或坐公车前往;再比如节约每一度电……其实很多都是举手之劳,却是在为环保做贡献。相信有了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古城蓝天会更多!”
(秦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