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两位贴身警卫员讲述主席光辉事迹
10月13日,由中国红色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全国知青联盟主办,延安唐乐宫共同承办的“中国·延安红色文化艺术节”,随着我国首部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员》的演出盛大开幕。
据悉,中共中央党校办公厅主任魏宏颜出席开幕式,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周才裕为开幕致辞。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国红色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全国知青联盟等六百余观众共同观赏了《延安保育院》的精彩演出。延安的巨大变化给每位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位知青代表说,以前的延安只有一条道,走几分钟就到头了,现在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弘扬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凤年表示,延安时期更像是一部教科书,显得厚重,它可以解读出很多东西。“我们想通过《延安保育院》这部戏,让大家产生、凝聚、释放很多的正能量,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正能量。”郝凤年说。
据悉,此次艺术节旨在传承红色文化,发扬延安精神。艺术节期间还将观看延安红色音乐会,召开延安精神座谈会,探讨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扬延安精神,聚集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鼓劲加油。
10月14日下午,在延安大学报告厅,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代表和延大学生参加了“中国梦·知青情——弘扬延安精神报告会”,让参加中国延安红色文化艺术节的代表们对新时期的延安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报告会邀请了当年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员周福明、王明富两位革命前辈,向在场的听众作了毛主席光辉事迹专题报告,真实的故事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朴素的作风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 “衣服上有几十块补丁很常见”
周福明,江苏人,1935年出生。从1953年到1959年在杭州一理发室工作。1959年12月毛泽东在杭州过生日,他被派给毛泽东理发,随后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先是做毛泽东的理发员,后被毛泽东选定为跟随他的贴身警卫,主要负责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和警卫工作。直到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他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17个春秋。与毛泽东朝夕相处17年。1976年底他被分配到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办公室工作。退休后,继续担任毛泽东中南海故居的管理工作。如今周福明已经79岁,仍坚持常到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故居仔细地收拾一番,然后呆上一阵儿。
报告会上,周福明老先生讲述了他被毛泽东选中的过程。1959年,毛泽东决定把周福明带到北京,负责给他理发和按摩。不久,毛泽东决定让周福明留在身边做他的贴身卫士。周福明做毛泽东的贴身卫士并不是件简单的事,他不光陪毛泽东出行、陪毛泽东接见外宾,还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比如为毛泽东泡茶、陪毛泽东吃饭、照顾毛泽东起居。
周福明说,毛泽东的起居非常简单,每顿饭是四菜一汤,两荤两素,他最喜欢吃红烧肉。“他一般是晚上办公,上午休息睡觉。一般从六七点能睡到十一点,最多睡五个小时。”周福明说,毛泽东不额外用国家的钱,他的收入只有工资和稿费。衣服上有几十块补丁都很常见。 “人在哪里书就要带到哪里”
王明富,1931年出生,江苏人。1946年3月在上海学徒做工,1950年3月,报考华东军政大学入伍,1951年初分配调动到苏南军区常州军分区、镇江公安大队等连队任文化教员,后来又调到南京公安总队保卫科工作。1955年3月被选调中央警卫团干部一中队,承担毛主席交给的警卫、调查、学文化三项任务。历任队员、分队长、指导员、干部大队副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政治委员等职。
说起毛泽东,王明富印象深刻。“和他一起吃饭的时候,大家都紧张地不敢动筷子。他就会让大家不要这么文明嘛。”王明富称,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天生的,毛泽东主席的亲和、勤奋让人印象深刻。在延安时期,他在煤油灯下,就写了120多篇文章。
“在我们的战斗中,能够真正坚持留下来的并不多。”王明富说,他一直记得主席的一句话,人都不一样,各走各的路。在毛泽东身边,王明富等警卫被要求一定要讲真话。在平日的生活中,毛泽东告诉他们,以后不能只站岗放哨,这不能做一辈子,于是建了图书馆和教室,让大家学习。四年中,王明富等11名学员学习了7门功课。
王明富回忆,主席很爱读书,人在哪里书就要带到哪里,炕上堆得都是书。哪怕在离世前的日子里,他也叫人读书给他听。(记者 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