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喜马拉雅之殇——西藏地震救援挑战极限
中新社记者 白少波
喜马拉雅山脉海拔7000—8000米以上,蜿蜒在青藏高原南缘长达2400公里,主要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之间,在观光客眼中是著名旅游胜地,但因地震多发成为不折不扣的“死亡地带”。
尼泊尔上次8.1级地震发生在1934年,8.1级强震25日再度击中尼泊尔,波及中国西藏。震中距离西藏吉隆、聂拉木边境分别为43公里和42公里。
“吉隆、聂拉木有房屋倒塌”,“聂拉木发现1名遇难者”……地震后,西藏多地受灾情况频传,吉隆、聂拉木当地军民第一时间投入救援,各方增援力量迅速集结,连夜奔赴现场。然而,在号称“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开展地震救援比平原地带艰难得多。
中国军队是地震救援的主要力量之一,西藏军区日喀则军分区副司令员顾炳战在西藏从军近30年,多次参加应急救援任务,“在一线指挥如此大的地震救援,我还真的是第一次”。
“路途远、路况复杂、气候多变……”顾炳战于25日连夜筹备完毕后,奔赴吉隆方向灾区,但是在进入灾区的500多公里道路上就遇到第一道挑战,平时需要翻越三座5000米大山,全程驱车不少于6个小时。26日凌晨由于天气异常,沿途降雪道路结冰,日喀则军区突击队耗时近12个小时才抵达。
顾炳战说,除了上述极限,救援道路两侧山体在地震后多处发生塌方,特别是吉隆县城至吉隆镇67公里的道路更是塌方、滑坡、飞石等地质灾害频发,这些挑战在平原地区很难想象。
此外,西藏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灾区气候变化多端,春夏之交,高山积雪极易发生雪崩,这些也给灾区伤亡人员搜救带来无法估量的难度。
通信不畅、电力中断,是高海拔山地救援的又一个挑战。地震发生后,西藏聂拉木樟木镇、吉隆热索桥边境口岸,两地不仅道路中断,同时也因为通信中断成为交通、通讯“孤岛”。
在陆路救援进展缓慢的情况下,成都军区十三集团军某陆航旅受命率先派出3架直升飞机前往“孤岛”救援,然而在喜马拉雅高山峡谷间开辟救援“空中通道”也面对着瞬息万变的气象极限。
该旅副参谋长唐春具有20年直升机飞行经验,曾第一个架机挺近汶川大地震灾区救援,此次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区执行救援任务,面对复杂的地形、气象等特殊挑战,丝毫不敢大意。
“西藏高海拔地区对救援人员身体极限带来很大挑战。”少校军医田崇明在西藏从事医疗工作9年,高海拔地区医疗救助经验丰富。
田崇明说,西藏海拔高、氧气含量低、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加上现在春夏之交天气变化快,雨雪交替频仍,又增加了灾区救援的难度。
“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对高原反应适应性好。”田崇明说,如果有内地救援力量来支援,首先还要克服高原缺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救援的效率,“这也是此前,地方上不建议内地救援队伍前来的考虑”。
据西藏自治区官方统计数据,尼泊尔8.1级强震波及西藏19个县区,14个县区受灾,其中聂拉木、吉隆、定日受灾严重,25人遇难、4人失踪、797人受伤。
“波及面广、破坏严重。”西藏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30日在灾区表示,地震给西藏边境地区公共设施、居民房屋带来极大破坏,各方救援力量采取果断、及时、有效救援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更多人员的伤亡,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