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习式外交”:变零和博弈为繁荣共进

13.10.2014  09:03

  

  当地时间2013年6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中美元首会晤。

  

  2014年5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举行仪式欢迎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中新社发 廖攀 摄

  记者 李雨昕

  自去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启首次外访以来,其外交理念一直受到海外舆论的关注。在外媒眼中,习近平提出的一系列外交理念旨在推动双赢合作,推翻旧的零和理论,致力于促进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更加公正合理。

  夯实陆上安全框架 致力打破“零和”理论

  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的10次出访中,过半足迹落在周边邻国,足见对周边外交的重视程度。习近平用“亲、诚、惠、容”四个字来定调新时期周边外交理念,强调“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在海外媒体看来,习近平的周边外交,实际上是拓展了中国地缘空间的边界,让中国外交“骨架”更趋坚实。在其首访俄罗斯时,《纽约时报》的文章就指出,地缘政治基本上框定了大国崛起的空间,习近平首访俄罗斯意在夯实中国走向海洋的陆上安全框架。

  文章指出,习近平的首次外访更多地是一种见招拆招的地缘政治手段,中国陆上政治影响的边界已经划定,即中俄边界以及中俄联手打造的上海合作组织,而海洋则是未来中国可大力拓展地缘空间的领域。

  此后,习近平对韩国、印度的访问,无不凸现中国对周边的重视。新加坡《联合早报》分析称,习近平访韩引领中韩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推动半岛和平与发展以及稳定东亚地区局势。这对于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落实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地区和平与稳定提供积极的正向推动,可谓意义重大。

  而在印度,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形容,习近平到访的9月17日是印度总理莫迪的64岁生日,习近平刻意从莫迪家乡古吉拉特邦开始他的印度之行。莫迪亲自迎接习近平,在萨巴马蒂河岸设传统晚宴款待客人。一时间,“习莫之交”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印度斯坦时报》报道称,莫迪在生日当天迎接习近平到访,象征着印中关系在两位领导人的带领下获得了“新生”。

  冷战之后,国际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地区冲突仍然存在,经济全球化令各国亟需寻求共同发展的新思路。同时,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则促使国际社会需要打破冷战思维、“零和”理论,以新型安全观看待各国间合作。

  对此,习近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强调中国将同各方一道,推动在亚信基础上探讨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美国《侨报》文章就指出,观察最近一两年中国的外交动向可以发现,中国开始注重借助一些重大外交场合来阐述自身的外交政策,并回应一些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误解与指责。与美日着眼分歧不同,中国的外交政策取向注重取得共识。

  文章称,中国全面参与地区安全问题对话的意愿越来越高,在处理地区安全的议题上也越来越能清晰自信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也必然会参加更多类似香格里拉对话这样的多边峰会。